亚博电竞官方网址-亚博yabo投注网站 > 专题活动 > 十年,“书香榕城”的殊荣 > 文说翻卷十年
回忆藏书、读书和治学的经历,就是回眸自己走过的路。
—— 题记
《鸦片战争》:我收藏的第一本史书
我自少年时代就喜欢购书、读史。我收藏的第一本历史书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两系部分教师编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丛书之一《鸦片战争》。
1973年六一儿童节学校放假一天。13岁的我当时还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那天早上到了台江解放大桥旁的新华书店逛书店,那是台江区唯一一家大书店。我看见玻璃柜中摆放着一本《鸦片战争》,非大部头也,适合小学生阅读,便从口袋中掏出母亲给的节日零花钱1角5分钱,将这本书买下,回家的路上我第一次感受到喜爱之书成为囊中之物的喜悦。到家后,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将这本5.8万字的小册子阅毕,从中知道了1839年6月3日,时任清政府钦差大臣的福州人林则徐,为抵制英人输入鸦片祸害中国,将收缴的大量鸦片集中到广东海边集中销毁。后来英国政府派兵侵略中国,中英军队交战,但最终清廷被迫与英人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泱泱大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这本书字数不多,简明扼要,但脉络清晰,叙事较为完整,使我在这次课外阅读中了解了道光年间那场风云变故,明白了何谓“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古人云:“凡数,十百千万亿,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 经历30多年的不断积累,如今我个人的藏书量已逾万册。如今这本小册静静地摆在我的书橱里,与其他众多伙伴相比,显得非常的单薄,且经历40余载时光它的封面和内页难免有些泛黄,但没有破损,无论如何,其“第一”的历史地位是当之无愧的。
由于从小就对书籍有特殊的感情,工作后有了经济收入,逛书店淘书成了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每周得暇至少要去一次书店,了解书市,看看有何新书。每回见了中意的书就会随手买下。而且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即每次到一个城市出差或开会,都要到当地的书店逛一下,买一两本福州买不到的书。即便赴港台或国外学习考察,也要买书。我的藏书除了军事类图书外,还包括其他方面的书籍,如中共历史文献和国史文献、中共领袖著作和年谱、世界现代化史、中外关系史,中外名人日记、传记,不同时代的家书汇编。此外,我还喜欢收藏各种学术期刊,有的期刊从创刊开始一直不间断地长期订阅并收藏。
随着国家出版业的发达和购书渠道的多元化(如网购、利用孔夫子旧书网淘买珍稀图书以及海外出版的外文原版书),我的购书癖好愈加浓烈,以致越来越多的书摆满了整个书房和办公室的地面,主要是书橱、书架有限,而书刊还在不断地增多。尽管如此,我对书刊的摆放是有讲究的,即分门别类,有序摆放,一旦遇有同事和研究生要研究某课题,我都可从书堆中迅速抽取值得推荐的参考书,借给其阅读。
有书万卷,每日“坐拥书城”,随时造访那些心爱之书,与其亲密相处,其乐无穷!而那本《鸦片战争》作为我收藏的第一本历史著作,在个人藏书史上无疑有其难以抹去的历史地位。
读《李闯王在河南》:激发研究军事历史之兴趣
藏书、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也是涵育学术兴趣的基本途径。自上一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供职于福建省委党校,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学术志趣是中国近代军事史和抗日战争史。说起我为何会对军事历史感兴趣,不能不提及少年时代读《李闯王在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时激发起探究战争史的浓厚兴趣。
那是1974年,我购得王兴亚编写的《李闯王在河南》一书,这本叙述了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部进入河南,攻城掠地,屡战屡胜,建立赫赫战功的事迹。披览此书,年少的我被书中展现的李闯王的军事谋略和统军作战之历史场景给深深地吸引住,掩卷思之,心旌激荡,由此领略了战争的恢弘气势和独特魅力,这是我后来钟情于军事历史研究的发轫点。
1985年,我利用海峡两岸出版的文献史料,撰写了专题论文《北伐战争中的福建战场试探》,后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1期上。这篇论文探讨了北伐军东路军在福建战场的作战进程与获胜原因,纠正了以往学界论及该战场有违史实的观点。屈指算来,自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我先后在《抗日战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东南学术》《福建论坛》《党史研究与教学》等国家级和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0多篇军事历史和抗战史学术论文。现在我仍然不断地购买、阅读军事历史著作和收藏各种档案文献资料,研究中外军事学说、军事历史和中外名将的成功之道,通过著述和讲学,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难忘的淘书经历:《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屡觅方得
在我的购书经历中,有一套史料价值极高的图书之获得费了一番周折,至今难以忘怀。
此事缘起于1997年3月,我到中央党校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党史师资班学习。在京的第一个周末,我专程到琉璃厂文化街流连书肆。那天下午在中国书店看到一套1993年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共四册),它收录了自晚清到民国期间中国兵器工业的许多珍贵档案文献,对从事近代兵器工业研究颇有史料价值。由于当天我已买了不少图书,手中无法再增加重量,心想这样一套资料书专业性强,不会有太多人关注,等过一段有机会再来买,或有同事到京办事,托人代买亦可。因此当天就没有把这套书买下。
回到榕城我完成了《中央苏区军事史》书稿写作任务后,拟从事近代兵器工业史的研究,便想到了这套资料。恰好6月间,一同事晋京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遂托他到琉璃厂帮我买回那套书。不料几日后,此君回校对我说他跑了那家书店,但书已找不到了,问过店家,说是不久前已被人购去。闻此讯息,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顿生懊悔。因为那套资料集就印800册,发行量少,要想再寻得恐怕非常难了。后来我曾多方寻觅,均未果。由于那个时候网店尚未问世,谈不上通过网上搜购。故而在一段时间里纠结无比,苦苦思念,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与它再相逢,甚至有时在睡梦中也会为自己的那一天“过错”而后悔不已。
1998年10月,我有机会到上海同济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抵达申城后,放下行李,即向酒店服务员打听去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公交车的线路。乘车到达书店,即快步走到历史类书架前,瞪大眼珠,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搜寻目标,一时未找到。心想偌大一个书店怎么会没有这套书呢?心有不甘,于是又到了军事类书架寻觅,当我的目光移到书架最底层最边上的角落时,看到了那四册厚厚的档案资料集,刹那间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我的宝贝!今天在上海滩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资料》!那一刻,我对宋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所描写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意境有了真切的理解。购回这本珍贵资料集后,我结合其他史料,撰写了多篇有关抗战时期兵器工业的专题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抗日战争学会主办的《抗日战争研究》上。毫无疑问,如果手中无这套档案文献,我是不可能取得这些研究成果的,我从心底感激那次上海之行。
经历这一次难忘的购书经历后,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购书原则:即在书店里看到有价值的书,就要毫不犹豫地买下。我曾将这一故事讲给同事好友听,提示大家淘书要识货,好货“先下手为强”,千万不可与之失之交臂,这也算是经验之谈吧。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第二届读书月“读书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