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电竞官方网址-亚博yabo投注网站 > 专题活动 > 十年,“书香榕城”的殊荣 > 文说翻卷十年
教师爱上阅读,最大获益者是儿童。会读书的教师才有资格教语文,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引导儿童踏上阅读快车道,向着阅读王国飞奔。
福州市评选“首届读书明星”时我就积极地申报参加评选,没想到竟然被评上了!当时我的心情是激情澎湃的。总结我的读书积累与收益,更多是服务儿童,服务于儿童的课外阅读。由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在和家长、儿童接触时,大家提及最多的就是:课外阅读该如何指导。的确,相对于狭隘的学校教育,课外教育是广袤的天地,更是儿童成长的最佳土壤。然而,不知有多少时光因为读书“不得法”而浪费,所以,关乎课外阅读的问题就成了热门。在茫然时最容易的就是放弃,有人干脆提出:还童年给孩子,主张让“玩”做主。
提法不错,但不知提此观点的专家面对自家孩童,这样地“玩”下去是否也不管不顾呢。“还”是要“还”的,关键在于如何“还”。我提议,还给儿童一个真正有益于成长的书香童年。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言论呈现百家争鸣之态,我在读《叶圣陶文选》时,认可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温和,周全,可执行,绝不像许多为了树立学派、夺人眼球而巧立名目,生搬硬套的偏激言论。
读书,趣味先行。在现实中,趣味常常被成年人鄙视,又被儿童极大地欢迎。课外阅读,如果没有趣味开路,眼前就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野径。成年人或者专业学者成为开拓者容易,让天性顽劣的孩童进入其中则是异想天开。
叶圣陶先生以实际的行动提出他的阅读主张:趣味先行。他和同为“开明派”的著名的画家丰子恺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开明国语课本》,被称为开明的“吃饭书”。叶先生选文、撰文,子恺先生插画,历久弥香,至今仍不断掀起阵阵“开明潮”。为什么这样受欢迎,二先生合作的交点就是他们的共同理念——趣味先行。做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就要吸引小孩子,不为成年人满意。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二者配合,就是最佳的阅读起步训练联体。儿童的注意力会被画面吸引,进而阅读文字以解开画面中隐藏的奥秘。文字阅读后再回画面,品味出其中的真义。话——画——话,如此循环,自能阅读,不待成年人鞭策。林白先生评价说“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图画与文字都是一种符号,都承担着表情达意的功能,恰当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能让文图并茂的课外读物在激发兴趣、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实现美育。
经常接待着急的家长,就因为孩子只爱看漫画。其实也不必大惊小怪。成年人爱看漫画的也不少。家长忧虑的是这个“只”字,过犹不及,沉迷自然是需要解救的,不妨从趣味入手,借助漫画培养阅读的习惯,再选择图文并茂的图画书、绘本,再逐步推荐文字书,漫画会成为敲门砖,开心锁。一些优质的、图文并茂的书更符合儿童口味,也有利于培养想象能力,言语转化能力,提供更多一种的表达方式——图画表达。
成年人喜欢给儿童列书单,制定读书计划,这是一种严重而粗鲁的干涉。我的做法是放孩子到书店,自由读。书店中的书,总不至于是黄、赌、毒。此时,儿童读什么都好,就是不要有压迫感、强制感。成年人认定的好,其中带有太多的主观意识,更可怕的是带着极其严重的教育意味,这不是童年阅读的主旋律。自由,给阅读一个呼吸的空间,最适合儿童的阅读节奏,这才是童年本有的成长情态。我出版的《作文真经》《作文笑传》都属于趣味 学科知识类的读物,再版多次,孩童喜欢。不是“作文”二字吸引读者,完全是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孩子手不释卷,而阅读过程中,对作文知识的掌握就是一种“随风潜入夜”的渗透,自然无痕却难以忘却。
读书,秉承驳杂且持久的姿态。叶圣陶先生提倡“一定要多读。”这不是新鲜事,大家都知道,“多读”才可能算得上真正意义的“阅读”,也才可能让语文素养之基变得扎实。我到了成年后,每天只能保证15分钟阅读,这是无奈之举。童年时,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拥书而眠。我也是“多读”的支持者。如何“多”,先生细分为三点:有恒,多样,古今中外贯通。这三点就让“多读”有了具体可依的操作要领。
“多样”指的是书的种类,一类别为纲;“古今中外贯通”依旧是阅读种类,以时间为轴。合起来就是驳杂,纵横交错,各种各样。读书就像写散文,要注意形散神聚。“形散”就是阅读的书目涉及要广,种类繁多;“神聚”则意指阅读种类越多,越有利于聚合精气神,形成更高的阅读素养,“人的成长”成为阅读的终点。童年阅读,首推百科知识类,让孩童通过阅读认识生活,勾连世界,回溯远古,面向未来。至于文学调子的形成,完全可以到青春期强化阅读。那时候在求学、求偶、求得尊严等强烈的表达需要作用下,吸收得更快,形成得也快。
此外,先生说的“有恒”强调持久阅读习惯养成。持续读书,坚持读各种书,保持阅读兴趣,最后形成读书的习惯。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做到“坚持”。内容的多样化有利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坚持到习惯养成。
读书,强调粗细搭配,快慢总相宜。孩童阅读,有的快,成年人认为是囫囵吞枣。有的慢,可能被看作是磨洋工,拖延时间。到底快慢如何调试呢?说来简单,就像吃饭要粗细搭配一样,阅读也有快慢之分,都让孩子尝试更好。
先为“快”说几句公道话。课内阅读有教师讲解,有考试压力,一篇文章三课时是常见的事。课内,细读有了保障;课外,浏览、速读可以适当增加。当然不能一味追求数量,寻求自我安慰——“我读了几百本”。所以,当我们引导儿童比较阅读数量时,就会导致儿童在速度上搞“大跃进”,甚至糊弄自己,欺骗他人,翻过即阅读,根本就是浪费时间。
阅读可以是一种享受,休闲方式,不给小孩压力,只鼓励他“沉下心”去读就好。慢时,思考伴随期间;快起来了,兴许就是我们期待的能力提升。有时遇到不喜欢看的书,快快翻阅,也是一种解脱,不要在速度上纠结了。课外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书目都能做到精读,一些只需要了解内容的书目略读,就是一种明智的方式。
必须认识到读书忌讳只求数量,囫囵吞枣。叶先生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一要注意读书方法,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学会做记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先看序文、目录,再整体通览,最后逐一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读书先看序文,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阅读全书,就不至于茫无头绪”,“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也须养成先看目录的习惯”。古人提到的读书“五到”,也有异曲同工之效,都是在精读上提示大家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认真细致,慢工出细活。
先生特别提到初学者,可以摘抄好的词句,但是不能因为摘抄而摘抄,摘抄后要能说出摘抄内容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且摘抄内容要时不时拿出来读一读、背一背,以加深印象。我还是不主张摘抄的,小时候做了成堆的“采蜜集”,毫无用处。我提议适当做记号就行,可以有横线、波浪线、圆圈等不同的记号,或者在有心得的地方写上简单的心得体会,这样边看边思考,才能达到阅读的效果。随着阅读能力不断地提高,可以做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专题研究等。动手,动脑,动心,阅读就慢下来了。慢慢读的练习多了,能力就提高了,也就快了。粗细搭配,快慢交替,阅读能力提高就是这么一回事。
读书,关键在“用”。读书不光为了培养阅读能力。读书就像一股内力,能帮助儿童打通语文学习的奇经八脉。什么是语文学习的奇经八脉呢?叶圣陶等老一辈语文大师为我们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字。阅读就是综合运用,让我们在融会贯通的学习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读得越多,练习频率越高,经脉流通越顺畅。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因此,以读促写,在阅读中“厚积”,写作中“薄发”,是最好的“用”。
一个女生在小学毕业前出版了个人的小说集,出版前给我送来书稿清样。和她交流中得知,创作的萌芽就在阅读中滋长,创作的方法也在阅读中习得,创作时遇到困难,也在阅读中寻求解决,有些段落就是模仿而来,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鲁迅的《狂人日记》从内容到形式完全是模仿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连结尾都近乎一致。巴金模仿法国作家、郁达夫模仿日本作家、老舍模仿英国作家,而余华、莫言、苏童等一批新生代作家更是汲取了外国的现代派文风。而托尔斯泰、莫泊桑、卡尔维诺等不同时代的大作家都有着模仿的经历。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一半根据对于语言文字的认识,一半也要靠虚心模仿前人的范作。”冰心在一次作文培训班上曾这样说道: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的好句子。请大家不要因噎废食,因为个别同学借鉴过多或者暂时性出现一些问题而拒绝模仿,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小孩子写东西,谁喊着非要“全原创”来着?
父母,教师可以创作更多“用”的机会,孩童就越来越会读。比如开展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读后感撰写大赛、讲述“我喜爱的书”等,“用”了才知道读书好,“用”了才需要不断读。这就是叶圣陶读写结合理念的精髓。
从首届参加福州读书月活动至今已有十年,这十年我的读书感受莫过于身边涌现出更多的读书明星让我可以向他们学习借鉴。从他们的读书经历和读书心得中汲取更有“用”的养分,以弥补我读书不到位或不精细时的不足,希望福州的读书月活动能持久地举办下去,为福州市民提供一块精神食粮的圣地,为福州的孩童提供一块读书的成长空间!
(作者系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教师,首届福州读书月“读书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