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亚博电竞官方网址

insert title here
  
亚博电竞官方网址-亚博yabo投注网站  

亚博电竞官方网址-亚博yabo投注网站 > 专题活动 > 好家风 网上行 > 名人家风家训

【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
发表时间:2016-11-18 来源: 福州文明网

  一、爱国篇(人物:林则徐、林宾日、梁章钜、梁天池、梁赞图、甘国宝、林觉民)7人

  二、勤廉篇(人物:张伯行、王仁堪、萨镇冰、林鸿年)4人

  三、革新篇(人物:严复、严倬云、沈葆桢、沈廷枫、陈岱孙、陈襄、陈烈、周希孟、郑穆)9人

  四、抗日志士篇(人物:张经、陈季良、曾以鼎、郑滋樨、萨师俊、王冷斋)6人

  五、女性风采篇(人物:陈帙、林蕙芳、林普晴、冰心与谢銮恩、谢葆璋、林长民与林徽因、庐隐、林旭与沈鹊应、王眉寿、萧道管、沈苏)14人

  六、文化教育篇(人物:林纾、陈寿祺、董炳章、董执谊、林枝春、陈衍、何振岱、郁达夫、萨本栋)9人

  七、励志篇(人物:林白水、吴石、黄任、杨庆琛、张际亮)5人

  八、家族篇(螺州陈氏家族:陈若霖、陈承裘、陈宝琛;郭氏家族:郭阶三、郭柏荫、郭柏苍、郭化若;林浦林氏家族:林镠、林瀚、林庭木昴、林庭机、林炫、林燫;许氏家族:许均、许友、许良臣;叶氏家族:叶观国、叶申棻、叶申万、叶敬昌、叶仪昌、叶大焯、叶在琦;龙山刘氏家族:刘齐衢、刘齐衔、刘崇佑、刘崇伟、刘崇杰)28人

  九、修身齐家篇(叶向高、龚易图、林昌彝、林庆铨)4人

  十、其他人物篇(程师孟、梁鸣谦、黄钟瑛、刘冠雄、高惟一、陈存谈、安民巷程家小院)6人

  合计:十篇90位名人,条目526则。

  参考书目: 《三坊七巷志》,《三坊七巷》杂志,《闽都文化》杂志,《福州古今楹联集粹》,《联话福州》,《福建家训》, 《抗战与福建》,《福州世家》,“福州新闻网”,厦门大学、福建师大相关文章等。

  一、爱国爱家篇

  (人物:林则徐、梁章钜、甘国宝、林觉民)

  (一)【林则徐名言与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伟大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吸收西方文明成果并为我所用,编写《四洲志》,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林则徐禁毒销烟受到马克思的称赞。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近代历史是从林则徐开始的,就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毛选第五卷)1996年6月7日北京天文台发现一颗小行星,被国际天文联合会命名为“林则徐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福州人的光荣。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释义:大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才能成其大,人没有私欲贪念才能像峻峭的山峰挺拔刚强。林则徐这则自勉联语展现了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并成为福州市的城市精神。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

  释义:这首诗是林则徐1842年8月被充军去伊犁途中所作。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用生命去换取,岂能因为灾祸就避开,有利就上前伸手呢?为国家利益生死以赴,不避个人祸福勇往直前,有容乃大千秋永照,无欲则刚百世为师。

  3、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4、林则徐给陈寿祺的一首诗:“呜呼利禄徒,骄昼而乞昏。有欲刚则无,此际伏病根。”

  5、林则徐赠友人:“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6、“能使贤人君子无郁心之言,则正气培矣;能使群黎百姓无腹诽之语,则元气固矣。”

  7、林宾日给其子林则徐写过一副对联:“粗茶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

  8、林宾日“生平尚风气,重然诺,视人之急犹己”。

  9、林宾日教育方法“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

  10、林宾日:“养其廉耻,使达于奇袤;养其天真,庶免于浇薄”。

  11、林宾日“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

  12、林则徐在家为母守孝,遇江南高堰决口,朝廷命夺情前往筑堤,林则徐犹豫不决。林宾日说:“若国家有急切劳苦之事,责以致力,非若任官授职有利禄之可图,此而不往,则是畏难诡避,不得为忠,即安得为孝?”林则徐便戴孝赴任。丁忧期间,林则徐还组织发起大规模整治疏浚西湖活动,使之面貌焕然一新。

  13、林则徐:“府君在庠序二十年,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文。”

  释义:父亲林宾日执教学校二十年,从不乱做一件事,也不随意收取一文钱。

  14、林则徐勤政无人可比,“在官无日不治事,无日不见客,亦无日不亲笔墨”,“无一事不尽心,故无一事无良法”。经常“昧爽视事,夜过半方息”。

  15、林则徐玄孙林崇墉概括林则徐的人格和作风:“文忠一生任事而不牟利,尽瘁而不热中,临难而不退避,受屈而不怨尤。”(《三坊七巷》第3期24页)

  16、林则徐给夫人的书信中写到:“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我是奉命唯谨,毕恭毕敬。夫人务嘱二儿须千万谨慎,切勿仰仗乃父的势力,和官府互相往来,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

  17、林则徐写过一副对联传给后代:“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释义:如果子孙像我一样正直有为,那我留钱做什么?贤良的人拥有了大量钱财,就会玩物丧志,失去了远大志向。如果子孙不如我,那我留钱做什么?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钱,不仅不思进取,还会去做坏事。(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聪慧,我把钱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子孙不如我,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18、林则徐自况“终身无嗜好,朝夕孜孜不倦者,国政、民瘼两大端而已”。

  释义:林则徐说自己一生没有特殊的爱好,每天早晚孜孜不倦关心的是国家政务和民间疾苦两件大事。

  19、林则徐自撰联:“芝草无根,醴泉无源,人贵自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20、林则徐述志联:“防欲如挽逆水行舟,才歇力便下流;从善如缘无枝之木,才住脚便下坠。”

  21、林则徐自述联:“在福则冲为善最乐,用智若水养心如珠”。

  22、林则徐自题联:“坦白须缜密,明敏戒锋芒。”“朗月照人,如鉴临水;时雨润物,自叶流根。”(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27页)

  23、林则徐撰补梅书屋联:“屋小朋侪容膝久,家贫著作等身多。”(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30页)

  24、林则徐《致夫人书》:“夫余生逢盛世,明智禁烟妨碍英夷大利,必有困难,而毅然决然,不敢稍存畏蒽之心者,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国利民,与民除害,自身生死且尚诸度外,毁誉更不计及也。”(《福建家训》32页)

  25、林则徐《训大儿汝舟》:“父十一载在外,虽坐八轩,食方丈,意气豪然;然一念及家中状况,觉居官虽好,不如还乡……吾儿在都,位不过司务,旅进旅退,毫无建树;而一官在身,学业反多荒弃,诚不如暂时回籍之尚得事母持家,且可重温故业,与古人为友,足以长进学识也。”

  解释:林则徐说自己11年以来在外为官的际遇,别看出外办公坐的是八抬大轿,吃饭的时候眼前一丈的地方摆满了美味佳肴,气势似乎大得很,虽然感觉当官好,可这些高人一等的物质待遇,抵御不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对家庭的想念,觉得还不如回家乡平平静静过日子。我儿在京城当的是小官,一忽儿升,一忽儿降,没什么建树,当这么个翰林,反而耽误读书,荒废学业,不如暂时回老家照顾母亲,主持家业,而且还可以在安静的环境里温习功课,与书中的古人交朋友,足可以使学问学识长进。

  26、林则徐训子:“宜守三戒:一戒傲慢,二戒奢华,三戒浮躁。尔既奉母弟居京华,务宜体我寸心,常持勤敬与和睦。凡家庭间能守得几分勤敬,未有不兴;能守得几分和睦,未有不发。若不勤不和之家,未有不败者也。”“果有志向,首以戒懒为要”。

  27、林则徐给儿子的信:“有一言嘱汝者: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厉自修,以为他日之用,是则用舍行藏,无施不可矣。吾儿其牢记之!”

  释义:林则徐告诫后人要明事理、知进退,志向远大,不为个人小家算计,而是要服务国家社会。进中知退,退中知进,预存退归之心,而后才能作最奋发有为的进取之计。不为追求私利而干进,不为留恋权位而徘徊,不要顾虑个人体咎(利益得失)而退缩。

  28、林则徐《十无益》: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二、父母不孝,奉神无益;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五、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六、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九、不惜元气,服药无益;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29、林则徐之品行,受之于家风者尤多,李元度《林文忠公事略》写道:“公……自奉俭,而资助族戚,岁必数千金,尤爱士,所至必择其秀异者,召入官署,勗以学行。”金安清《林文忠公传》也说:“千里之外,旧交故吏,虽历久,辄询其处境之枯菀,有不待请而拯掖者,有当困厄而远为湔雪者,皆喜过望,感之次骨……周旋朋旧,睦敦戚党,必诚必信。于细民之情伪困敝,赈灾诸事,深思曲体,凡所设施,即其人自谋,亦不及此。”这些都反映出林则徐沿袭自家风的乐善好施、急人之难的品德。

  30、林则徐的对联:“静坐读书,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定而后能静,言之必可行。”“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

  释义:把拥有一个只容得下膝盖大的地方读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寄托了他对后人的期望。(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14、215页)

  31、林则徐在给儿子们分家产时特别嘱咐:“……各须慎守儒业,省啬用度,并须知此等薄业,购置甚难。凡我子孙,皆当念韩文公‘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之子孙矣。”

  释义:林则徐教育后代必须谨守家业,节俭生活,懂得创业艰辛,守业艰难的道理。

  32、曾国藩在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昔年林文忠公有三个儿子,分家时各人仅得钱六千串。林公身膺督抚要职20余年,其家底清寒如此,高风劲节,实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曾国藩在家书中说,林则徐的清廉家风成为榜样,值得我辈兄弟学习效法。

  33、林则徐少年时写的对联:“地小楼台无处起,案馀灯火有天知。”抒发了远大抱负。(《三坊七巷》第12期44页)

  34、林则徐;“勿苟且雷同,勿偏执臆见”,“崇实行而不事虚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见。”“但当保涓洁,弗逐流波奔。”“要在持守固,庶几恻隐存。”(《三坊七巷》第3期24页、《联话福州》129页)

  35、林则徐自勉联:“求通民情,愿闻已过。”林则徐撰后乐亭联:“宦游到处身如寄,农事何时手自亲。”

  36、林则徐赠友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林则徐赠施鸿保联:“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夫惟大雅,卓而不群。”(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32、333页)

  37、林则徐撰林姓宗祠联:“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当与古人争。”  

  38、林则徐撰林姓宗祠联:“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同林则徐赠张兰渚联)

  39、林则徐为左营司林家支祠题联:“知先人之在此堂,勿忘手泽;愿后嗣克承厥训,善种心田。”(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29页)

  40、林则徐挽内:“同甘苦四十四年,何期万里偕来,不待归耕先撒手;共生成三男三女,偏值诸儿在远,单看弱息倍伤神。”(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71页)

  41、林则徐挽弟:“赋性本精神,尽堪做事业文章,可惜都因多病误;治家恒俭朴,竟抛下孤儿弱女,从今当复谁向依。”(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71页)

  42、林昌彝挽林则徐:“报国矢忠贞,吾因循心,吾嫉妒心,吾畏难苟安心,劳怨不辞,旷代江山资柱石;陨星随气数,观议战事,观遣戌事,观平虏出师事,功名未竞,斯人生死系安危。”(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76页)

  43、林则徐赠邓廷桢诗:“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

  释义:林则徐在诗中表达了人都会退出舞台,历史由谁来判定是非对错,相信会对禁烟做出公正的结论。(《三坊七巷》第12期44页)

  44、1842年中秋前,林则徐遣戍伊犁路经甘肃安定县,县主簿陈德培一直陪送林则徐到达凉州。林则徐写了七律诗四首送给陈德培,其一云:“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林则徐念念不忘国家能殄灭侵犯海疆的小丑,忧国忧民情怀始终如一。

  45、林则徐为刘齐衔题联:“闻木樨香无隐乎尔,知菜根味何求于人。”此联现存美国刘齐衔家族后人住宅。(注:李彦章题广西环江西邕书院:“闻木樨香,无隐乎尔;知菜根味,不求于人。”林则徐与李彦章是同乡好友)

  46、梁章钜赠林则徐联:“帝倚以为股肱耳目,民望之若父母神明。”“麟阁待劳臣,最难西域生还,万顷开荒成伟绩;凤池诏令子,喜听东山复起,一门济美报清时。”(《三坊七巷》总第十期36页,《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26页)

  47、左宗棠凭吊林则徐挽联:“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定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著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这副对联刻在福州西湖林文忠公祠堂内。

  48、叶在琦为林氏祠堂题联:“中原多难,在昔有人,湘淮未兴,独倚个臣以为命;天山之南,于今乃粒,水旱犹祭,夫岂故乡所得私。”(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23页)

  49、胡林翼挽林则徐:“报先帝而忠陛下,两朝开济属宗臣,表续出师,千古英雄同下泪;佐天下以活百姓,万口欢呼起司马,家传画像,四方妇孺亦知名。”(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76页)

  50、清咸丰帝挽林则徐:“答君恩,清慎忠勤几十年,尽瘁不遑,解组归来,独自心存军国;殚臣力,崎岖险阻六千里,出师未捷,骑箕化去,空教泪洒英雄。”(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76页)

  51、《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大胸襟到处开。时势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风涛回想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恰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葬送老头皮。   

  52、林则徐为福州西湖李纲祠题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这对楹联不仅反映了林则徐当时的心境,也是林则徐一生为官的真实写照。

  53、林则徐赠永泰江景阳联:“常持清节居官俭,共尝奇文说苦甘。”(源自《联话福州》382页)

  54、林则徐赠何书田联:“读史有怀经史略,检方常著活人书。”(《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30页)

  55、程春海赠林则徐联:“理事若作真书,绵密无间;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80页)

  56、 林少穆督部室郑夫人挽联:林少穆督部之元配郑夫人卒于云南官署。夫人一生福寿兼全,惟中年以后即为疾疢所缠。然由甘陇移滇南,犹间关万里也。余未得其讣音,乃预制一联寄少穆。忆余失偶时,曾以先室行状寄少穆,少穆即隐括状中语,撰一长联相寄。今余未得读夫人行状,道远不能相待,乃以意质实言之云:“相夫历八州督,教子擅八砖才,谁知八座起居,病与一生相伴住;老屋忆文笔坊,新居望文藻宅,都是文星照耀,魂兮万里定归来。”(梁章钜撰)

  57、林则徐含冤流放新疆伊犁3年时间,表现出不凡的心理素质与人格力量。他随身带着一个寿山石章,上面刻着4个字:“宠辱皆忘”!当时去新疆的路程要辗转4个多月,福州一位姓苏的富户愿意资助这笔盘缠,林则徐虽然拮据却不肯轻易受禄,最后还是以自家祖屋的房契作抵押,才勉强接受。他在新疆做了大量好事实事,在塞外勘办开垦事宜,亲历亲为,纵横三万余里。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挖井建渠,水利大具,“坎儿井”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当地人民为表达对林则徐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把“坎儿井”称为“林公井”,龙口水渠称为“林公渠”,把他推广种植的树林称为“林公林”,纺车称为“林公车”。伊犁将军布彦泰在向道光皇帝密报的奏折中,称赞林则徐“赋性聪明而不浮,学问渊博而不泥”,“诚实明爽,历练老成”,“能施诸行事,非徒托空言”。并称赞林则徐“人才难得”,“平生所见之人,实无出其右者”。那时林则徐属“钦犯、罪臣”,颠沛流离,但他在任何位置上,都能闪亮发光,做出突出成就。

  (资料)林则徐题福州阳歧水部尚书庙:“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左三点水,上加竹字头,下巫),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宴仗神庥。”注:祀陈文龙。景炎南宋端宗年号。文天祥封信国公。林则徐题杭州放鹤亭:“我忆家风负梅鹤,天教居士领湖山。”(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62、327页)

  (二)【梁章钜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一字茝林,号茞邻,晚号退庵,祖籍长乐江田,生于福州,世代书香家庭。故居现黄巷36号。清代中兴名臣,诗人,文学家,曾任江苏、广西巡抚。梁章钜与林则徐志同道合,一起赈水灾,一同禁鸦片,有力地配合林则徐在广东的禁毒行动。他第一个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梁章钜把流传在全国各地的对联搜集整理,写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楹联专著。五十余年著作不辍,是清督抚大臣中著述最多者。

  1、祖父梁天池述志联:“甘守清贫,力行克己;厌观流俗,奋勉修身。”

  2、先资政公最喜述之:“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谓章钜曰:“此是经训,非仅楹联而已。”

  3、祖父梁天池:“敏则有功公则说;淡而不厌简而文。”此两语学古服官,淑身涉世皆宜,亦可当座佑铭也。

  4、先伯父书一联云:“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只看花。”汝伯父所书,乃涉世良方。

  5、父亲梁赞图赠子联(公亦书一联云):“非关因果方为善;岂计功名始读书。”“我所书,乃自修要旨也,终身用之不尽矣。”

  6、梁章钜自署书室曰“四勿斋”,“无益之念勿起,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言勿说,无益之物勿食”。

  7、“雨泽过润,万物之灾也,恩宠过礼,臣妾之灾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释义:凡事不可过,物极必反。对子女不能溺爱,否则适得其反。

  8、“一夫不耕,必受其饥;一妇不织,必受其寒”。

  9、“勤可以远淫僻,可以致寿考”。

  10、“骨肉难构,同室操戈,天必两异,从无独全之理。”告诫儿孙要团结,家庭败落首先是内部分裂。

  11、梁章钜题荆州署厅联:“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

  释义:上联基于“民本”思想,要求居官治政,惟一追求的就是能够使“民便”,使百姓安居乐业。下联言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才会像司马光所说那样“末尝有不可对人言者”。

  12、梁章钜《退庵随笔·官常》中写道:“变民风易,变士风难;变士风易,变仕风难。仕风变则天下自治。”阐明了民风、士(绅)风与官风的关系,可谓社会风气的箴言。

  13、《归田琐记·清客十字令》:“一笔好字不错;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吐;四季衣服不当;五子围棋不悔;六出昆曲不推;七字歪诗不迟;八字马吊不查;九品头衔不选;十分和气不俗。”

  14、梁章钜题浦城新居中堂联:“历宦海两朝身,万顷惊涛仗忠信;借他乡一廛地,卅年此屋亦辛勤。”(韩诗:“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又云;“安土而能敦,因寄所托;择邻焉得智,且住为佳。”(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18页)

  15、梁章钜题池上草堂联:“地价不妨多,明月清风本无价;物情何足较,近水遥山皆有情。”故居草堂联云:“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中堂联:“安土而能敦,因寄所托;择邻焉得智,且住焉佳。”(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13、322页)

  16、梁章钜自题联:“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

  17、书室中一联云:“平地起楼台,流寓依然吾土美;著书多岁月,退思未报主恩深。”

  18、《退庵随笔·家诫》:“粗足衣食,便思及人,此等想头,便是圣贤根器。”“治家者最忌者奢。”“居家之妙在一忍字,而治家之旨在一勤字”。“鄙啬之极,必生奢勇。”释义:卑鄙和吝啬发展到极点时,定会因私利而胆大妄为。梁章钜教育子弟的道理,多来自前人治家训子之言之事,融已之意,以平实朴素之语,发自肺腑,汇编成《家诫》一书。

  19、梁章钜:“劝子勿为官所腐,知君欲以诗相磨。”

  20、梁章钜题淮海监司厅事:“到此真成以政学,相逢但愿由中行。”

  21、梁章钜赠兰诸师联:“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职思其居,职思其内,职思其怙(依靠,仗恃)。”(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16页)

  22、梁章钜贺耦庚中丞:“行不得则反求诸已,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16页)

  23、梁章钜赠黄佑原比部:“虚已受人,彼其之子,殊异乎族;实事求是,夫惟大雅,卓而不群。”(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18页)

  24、梁章钜撰枫岭联:“远看疑诗,近看似画,及至身到其间,又觉诗画都无着手处;善人敬神,恶人畏鬼,究竟皆非异物,须知神鬼出在自心头。”(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26页)

  25、王淑兰贺梁章钜七十寿联:“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傍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话,富如诗集,略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生动地概述了梁章钜一生的著述和功业。(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36页)

  26、林则徐赠梁章钜联:“曾从二千石起家,衣钵新传贤子弟;难得八十翁就养,湖山旧识老诗人。”(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30页)

  27、阮云台赠梁章钜联:“难进易退,易事难悦;先劳后禄,后乐先忧。”。

  28、林则徐挽梁章钜夫人联:“相夫四十载辛勤,出处同心,昼锦归来犹并辔;济世俱万千缗功德,炽昌启后,夜台化去合升天。”(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71页)

  (三)【甘国宝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甘国宝,字继赵,号和庵,祖籍古田县二十二都,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6月7日生于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迁居古田县长岭村。雍正四年(1726年),复迁福州文儒坊51号。父亲甘享贵为武师,精通武艺。甘国宝自幼聪颖好学,练就一身武艺,尤擅射箭。13岁读完四书五经,14岁参加文童考试名列前茅。19岁中武举,24岁殿试二甲八名武进士,25岁进京会试第三名,选授三品侍卫。历任海南、甘肃、青海、贵州、云南、山东、浙江、江苏、台湾、福建等地,游击、参将、副将、总兵,直至广东提督、福建水师提督、福建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诰授荣禄大夫,官居一品。1776年病逝。

  1、甘氏祖训:

  讲明孝悌 力读勤耕 和睦宗党 崇尚俭勤 敬长慈幼 恤寡矜孤

  戒争息讼 扶弱抑强 敬修礼让 亲近善良 宣讲法律 晓示顽愚

  务安本业 赶完钱粮 协驱婪匪 勿近官胥 议除索诈 助理公需

  教训子孙 排除衅仇 分别内外 谨慎交游 守望相助 丧葬相扶

  出入相友 疾病相持 患难相济 紧急相周 随时奋勉 莫蹈非为

  【译文】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读书,勤于耕种;宗族乡党和睦相处;推崇倡导俭朴生活,勤快持家;敬重长辈,仁爱幼童;怜悯和救济鳏寡孤独;息事宁人,力戒争纷诉讼;辅助弱小,压制强暴。恭敬有礼,相互谦让;亲近善良,远离丑恶;宣讲法纪律令,启示顽劣愚钝;务必安居乐业;按时交纳国家征收的赋税;同心协力驱逐贪婪的匪徒;不要刻意接近官吏;议除勒索敲诈;帮助料理公共需求。时刻注重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排除滋事寻仇;分别内外;谨慎结交朋友;对来犯或意外的灾祸,要互相警戒,互相援助;丧葬诸事相互依靠;不管在外,还是在村里,彼此互助,和睦相处;疾苦病灾相互支持;逢灾遇难相互救济;危难急需相互洲际;随时随刻都要发奋努力;不可踏入违法和违道德之道。(来源:屏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甘国宝教育子女:“居官廉慎,尽心报国,勿坠家声。”

  3、1760年和1766年,甘国宝两度授为挂印台湾总兵。驱除倭寇,严守海疆,倡导礼仪,抑强扶弱,使“盗敛迹、民居无警,兵民安揖”,“兵安其伍,民安其业”。受到台湾百姓爱戴,箪食壶浆,夹道欢迎,送万民伞、万民旗。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题字“超凡入圣”。

  4、甘国宝对下属日:“防陆者不可处于家,防海者不可处于陆“。

  5、甘国宝居家时事亲至孝,亲缮问寝,父母未命退,不敢擅退,奉庶母如生母。兄弟友爱,情笃谊深。与人交往胸怀坦荡不设城府,平时乐善好施。他在京城担任侍卫时,常常将自己的俸禄济助同僚。国宝一生耿介,洁已奉公。弥留时,不留一钱。所谓“廪无余粟,库无余财”。《护国良将甘国宝》

  (四)【林觉民名言、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福州人。《与妻书》1300余字,成为两岸三地语文教科书。黄花岗72烈士中有福州籍23人,包括林尹民、林文、方声洞、陈可钧、冯超骧、刘元栋、刘六符、陈更新、陈与燊、郭大旺及9名连江籍拳师。由于国民党元老林森大力宣扬,林觉民及其《与妻书》才为后世之人知晓、崇敬。

  1、林觉民祖父林子修题故居小厅联:“学如上水行舟,不进即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17页)

  2、1900年,林觉民在父亲的逼迫下参加科举考试,这位13岁的少年在考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后便扬长而去。

  3、“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与妻书》)。

  4、林觉民写给父亲林孝颖《禀父书》:“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5、“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二、勤政廉明篇

  (人物:张伯行、王仁堪、萨镇冰、林鸿年)

  (一)【张伯行家风名言】

  人物简介:张伯行(1652年—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著名理学家,河南仪封(今兰考)人。1707年创办福州鳌峰书院,曾任江苏、福建巡抚,礼部尚书等职,历官二十余年,清廉刚直。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著名。学宗程、朱,及门受学者数千人。谥清恪。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称。

  1、“夫有忘圣贤之学者,必身体而力行之。”(《三坊七巷》总第10期70页)

  2、张伯行亲撰《鳌峰书院记》:自己捐俸购屋建院,祀五子于前堂(正谊堂),建藏书楼于后楼;东建园亭、池榭、花卉、竹木;西建书舍120间。学士供廩饩衣服。藏、修、息、游,皆可为学。订立18条学规,希望入堂之士,皆猛省自强,学成有体有用之真儒。鳌峰书院: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福建巡抚张伯行创,为清代福建最早、最大而又最著名的书院。原系明巡抚邵捷春故宅,又购民房及尼庵拓而广之。其初招延儒士,日给廪饩,以讲明正学为务。

  3、林则徐盛赞张伯行:“手授诸生课程,并刻经传诸书,以资肄业,故鳌峰藏书称富,而吾闽人才百年来多所成就,咸颂其德不衰”。

  4、《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至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释义:受贿一丝布,一粒粮食,关系到我的声誉品德;受贿一厘金,一毫银,都是搜刮民众的血汗。纵容一分,人民少得到的赏赐却不只一分;贪得一文,我的人格便一文不值,谁说行贿馈送是所谓平常小事,实际上它破坏了廉洁的美德;如果说这不是不义之财,那么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呢?

  5、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拒绝送礼者,特地撰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及巡抚衙门。这篇檄文不胫而走,广为传诵,被视作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全文仅56字,申述了关心百姓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一丝一粒虽小,却牵涉我的名节;一厘一毫虽微,却都是民脂民膏。对百姓宽待一分,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索取一文,我的为人便一文不值。这体现了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与道德操守。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引用张伯行《禁止馈送檄》的典故。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座谈会,同200余名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畅谈交流时,再次引用清代廉吏张伯行的廉政箴言,并语重心长告诫大家,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张伯行在福建当过巡抚,留下不少政绩;他创办了鳌峰书院,该书院培养了林则徐等名人。林则徐还写文章纪念他,赞扬他。福建人对张伯行应该多一些了解。(人民日报出版社《习近平用典》206页,《张伯行:清廉爱民办教育》)

  (资料)"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音聂)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音居)永杜,庶几风化日隆。"(百度文库《张伯行》)

  (资料)[清]张伯行《正谊堂文集》:“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

  释义:一根丝,一粒米,都关系到我的名誉节操;一厘钱,一毫争,都是民脂民膏。少收一分,老百姓受惠就不止一分;多取一文,我的为人就不值一文。谁说多吃多占是官吏交际难免的平常小事?要知道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损害“清廉知耻”之德。如果你说这些钱物并非不义之财,那么请你说说它们是怎么得来的!

  6、张伯行在江苏办理科考作弊案,却被朝廷押京治罪。扬州百姓以水果疏菜相送,百姓们哭道:"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不要推脱百姓的一点心意)"。万不得已,张伯行才收下了一把菜。(《张伯行和他的“一”字情怀》)

  7、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张伯行以病为由请求退休。康熙不准:“张伯行操守清洁,立志不移,朕所深悉。江苏重地,正资料理,不得以衰病求罢。”(百度文库《张伯行》)

  8、《闽县乡土志》载:“张伯行,字孝先,仪封人。康熙乙丑进士。四十六年,抚闽。甫下车,即以表章道学,培植人才为先务。创鳌峰书院,建藏书楼,征士之秀者读书其中。于吏事尤剖决若神。闽中买贫女为婢,服劳役,有至无齿不嫁者。或鬻为尼,获倍价。伯行谕令赎归,或分俸代偿,严幼女为尼之禁。民感其义,俗遂革。时有“为民如慈母,训士若良师”之颂。自奉菲约,官吏化之。”

  (二)【王仁堪名言家风】

  人物简介:王仁堪(1848—1893年),字可庄,又字忍菴,号公定,道光28年(1848年)生,故居在东街孝义巷。22岁中举,光绪三年(1877年)科举第一名,成为福州最后一个状元。祖父曾任工部尚书,姐姐王眉寿嫁与陈宝琛为妻。王仁堪任镇江知府时查处育婴堂命案。年仅46岁病逝。清帝诏允立传以表忠良。葬于福州北门外马鞍山。在王仁堪的门风家学的影响下,后代多优秀人才。

  1、“和以致祥恭则寿,仁能济世俭传家。”

  2、“以孝肥家以忠肥国,兴道为际兴德为邻。”

  3、“危不持,颠不扶,焉用彼相;进以礼,通以义,我思古人。”“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

  4、“一室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自风流。” “钟鼎山林各天性,风流儒雅就吾师。” “纵横百家,才大如海;闲坐一室 ,意古于天。”《王仁堪联集》

  5、王仁堪上疏“请斩崇厚,以谢国人”;反对慈禧大兴土木修建颐和园,“虽非地丁之正供,仍是小民之膏血。”因此得罪权贵遭外放。

  6、王仁堪一生“以实心行实政,视民事如家事,卓然有古循吏风。”(《三坊七巷》总第10期39页)

  (三)【萨镇冰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萨镇冰(16世,1859-1952年),字鼎铭,蒙古族。生于清咸丰九年二月(1859年3月),故居黄巷,祖居朱紫坊22号。曾任北洋海军统领,民国海军上将,代理过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福建省省长等,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是近代中国海军的奠基人之一。他当面拒绝李宗仁转达的蒋介石邀请其赴台要求,拥护共产党。生前享有隆声,死后享有美誉。

  1、父亲萨怡臣:“家有健儿驰海上,国御顽夷赖栋梁”。

  2、萨镇冰赠谢葆璋(冰心之父)联:“穷达尽为身外事,升沉不改故人情。”(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64页)

  3、萨镇冰自题联:“若无后悔须勤学,各有前因莫羡人。”(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64页)

  4、甲午海战前夕,萨镇冰操劳过度病倒,夫人陈氏从福州赶来探视。萨镇冰说“此地非同寻常,今日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

  5、萨镇冰夫人去世,别人劝他续弦。萨镇冰说:“天下若再有一个女子,和我夫人一样,我就娶。”当时他年仅37岁,此后终身没有再娶。

  6、萨镇冰题算命店联:“现任省长劣表弟,古今星相假名家。”萨镇冰任福建省长时,远房表弟沈某在省府对面租一小店算命占卜,并在门口贴一对联:“现任省长表弟,古今星相名家。”横批“包汝显贵”。萨镇冰知道后,写了上述对联,加横批“谨防受骗”。令卫队长贴在原联旁边。(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64页)

  7、冰心1936年《记萨镇冰先生》文章写道:萨镇冰历任要职数十年,如海军副大臣,海军总长,福建省长等,也不曾用过一个亲戚。亲戚远道来投,必酌给川资,或作买卖的本钱,劝他们回去,说:“你们没有受过海上训练,不能占海军人员的位置。”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清简,洋服从来没有上过身,也从未穿过皮棉衣服,平常总是布鞋布袜,呢袍马褂。自奉极薄,一生没有做过寿,也不受人的礼,没有一切的嗜好。

  8、萨镇冰《鸿嗷辑》续刊祝辞诗:“慈善专家赖有人,汾阳苗裔广施仁。金针木铎遍华国,惠雨和风溢海滨。归隐多年惟学佛,婆心一片妙如神。不辞跋渉频施济,休问前因与后因。”萨镇冰一生扶贫济困,广造福祉,被民众称为"活菩萨"。

  9、萨镇冰临终前遗诗:“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人类求安原有道,俗情狃旧尚无边。忘怀富贵心常乐,从事勤劳志益坚。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

  10、萨镇冰漂泊大半生、几度宦海沉浮,没有一处自己的房产。福州乡绅念其一生清廉,晚年竟无归所,由陈兆锵、陈培铿等20多人出资购置中山路仁寿堂,1946年萨镇冰88岁终于住进了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

  11、萨镇冰病逝后没有留下什么财物,“仅旧衣一箧,残书半篦而已”,其居住的仁寿堂,也按其嘱由其儿子萨福均捐给政府。

  12、萨镇冰题马尾昭忠祠联:“神州泣泪八方义士生必雪耻,东海喋血七百忠魂死不瞑目。”(《联话福州》260页)

  13、萨镇冰题戚公祠联:“威略直匹岳家军,闽浙播讴歌,武穆千古,武毅千古;勋名上齐李丞相,湖山瞻庙貌胸,有宋一人,有明一人。”(《福州古今楹联集粹》8页)

  14、萨镇冰为福州“杨常利”纸伞题联:“常持圆盖防淫(雨字头)雨,利用高遮御太阳。”“杨常利”纸伞是福州的名牌,深受百姓的喜爱。(《联话福州》46页)

  15、萨镇冰题门联:“胸有春秋全史,目无吴魏群雄。”(《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45页)

  (四)【林鸿年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林鸿年(1804—1885年),字孝荫,号勿邨、康石,晚号艮谷。侯官人,祖籍福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状元及弟,曾出使琉球,后任知府、按察使、布政史、云南巡抚等职,因拒绝剿灭太平军余部被革职返乡。曾任福州“正谊书院”山长达19年,培育陈宝琛、林纾、陈衍、吴曾祺等出类拔萃的人才百余人。光绪四年,福建巡抚丁日昌以林鸿年“掌教闽中,著有成效”上奏,诏交吏部从优议叙。光绪八年,吏部以“经术湛深,品行峻洁”回奏,并请特赏三品卿衔。光绪十一年十二月,林鸿年病故于家,有《松风仙馆诗抄》传世。其孙林时爽(林文)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林鸿年中状元后,念及祖宗恩泽,捐资修葺祖祠,并题联:“祖德三仁光万世,宗风一派甲诸闽。”

  2、林鸿年题正谊书院楹联:“中原士气扬旗鼓,左海文章射斗牛。”“为经师难,人师尤难,义利共关头,察动需从静坐;去口过易,心过不易,对狂分转念,群居要慎独知。”(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415页、《联话福州》132页)

  3、“林鸿年训士以器识为先,尤重根底之学”。“客皆当代要津,到此地只谈风月;我本昔年都讲,愿诸生共筑云雷。”(《三坊七巷》第3期29页、总第十期27页)

  4、道光十八年,琉球国王尚灏去世,要举行册封世子尚育袭位的大典。林鸿年因学识卓著,处事老练且严于律己,被清廷册封为琉球国王正使。林鸿年到琉球后,代表清廷向已故琉球国王尚灏致祭,宣读诏敕,册封世子尚育为王,并赐御书“弼服海隅”匾额。在典礼前后160天内,林鸿年廉洁自守,屏绝馈遗,婉言谢绝琉球国王馈赠的宴金,禁止随从人员携货勒迫销售。当他知道琉球人民生活困苦时,还把出使费用中省下来的240万贯钱一并交与琉球国王进行赈恤,赢得了琉球举国上下的感戴。

  三、思想(开拓)革新篇

  (人物:严复、沈葆桢、陈岱孙、“海滨四先生”)

  (一)【严复名言与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严复(1854.1.8—1921.10.27)曾名传初、体乾、宗光,字又陵、几道,晚号瘉壄老人、野老人,福州市阳岐村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思想家、哲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孙中山曾对严复说:“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毛泽东说:严复“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他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是影响和推动中国革命的代表人物。习近平:“严复的一生首先是爱国者的一生。他的一切寻求、一切进取、一切成功都是与其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分不开的。”

  1、严复诫三子严琥:吾于文字颇知荼蔗,往往自轻己作,成辄弃去,又以居今之日,时异往古,有志之士,须以济世立业为务,不宜溺于文字,玩物丧志;又薄身后之名,所以存稿寥寥,他日不足灾梨枣也。

  释义:我通过文字记载,对荼蔗花有所了解,常常轻视自己的能力,总是半途而废,还没开始就放弃了,不管今天是怎样的,时代已经不同,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有志向的人,应该把济助他人和建功立业视为己任。不应该沉溺于写文作诗,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不但一事无成,死后给后人留下的名声也一片狼藉,所以没有留下多少作品,还不够哪天收获梨枣时所需的功夫。

  2、《与四子严璿书》:"处世固宜爱惜名誉,然亦不可过于重外,致失自由。大抵一切言动,宜准于量,勿随干俗,旁人议论,岂能作凭?他人讥笑,听其讥笑可耳。"

  释义:为人处世当然要爱惜名誉,但也不可以过于注重外界评价,以致失了自主。一切言行要有自己的标准,不要随便跟随陋俗,旁人的议论不能够作为自己的标准?他人想要讥笑就由他去好了。

  3、“至于自己用功,则但肯看书,时至自成通品,无庸虑也。”

  释义:自己用心上进,只要肯看书,将来到了一定境界自然通达,不必过虑。

  4、《勤学敬人》:“男儿生世,弧矢四方"。“人前以多见默识而少发议论为佳,至臧否人物,尤宜谨慎也。”

  释义:严复告诉儿子男子汉应志在四方,到生活中磨练自己。人情世故皆学问,懂得如何为人处事,人前少发议论,谨慎评价别人。

  5、《书信四则》:“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得见有恒,则七级浮屠,终有合尖之日。”

  6、《书信四则》:“欲为有用之人,必须表里心身并治。不宜有偏。”

  7、《书信四则》:“看多写多,自然契合。”“为学须有自得之趣,用力既外,自然成熟。一时高低毁誉,不足关怀也。”

  8、《与甥女何纫兰书信三封》:“虽然一息尚存,不容稍懈。”“但勤习之,久后自有进步也。”"虽千辛万苦,总须于社会着实有益,可与后来人取法"。

  9、《与甥女何纫兰书》:"勿谓害小而为之,害不积不足以伤生;勿谓益小而不为,益不集无由以致健;勿嗜爽口之食,必节必精;勿从目前之欲,而贻来日之病""略存省察,去其瑕庇"。

  释义:"不要因为有害的事情较小就去做,因为没有小有害的积累就不会伤身;不要因为有益事情较小就不去做,因为没有小有益的积累就难以康健;不要只嗜好爽口的食物,饮食要节制、要精细;不要因为眼前的嗜欲,而导致将来的病痛""要存有自省自查的心思,才能去掉错误和修正缺点"。告诫外甥女不仅要靠医药治疗,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节制欲望,起居有常,慢慢求得身体健康的恢复。

  10、严复1898年《与四弟观澜书》:"所办者系属公事,再三嘱饬秉公剔弊"。

  注释:时严复在海军任职,他的四弟来信要求兄长为他谋一份差事,严复便写信回绝,强调秉公办事必须剔除弊端,若任用亲戚,将带来不良影响。体现了严复洁身自好,不循私情的作风。

  11、“今者論一國富強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體力為之基。”

  译文:当今的人论及一个国家富強的有效之法,认为人民強壮体魄是其根基。

  12、严复自题联:“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吾言”。“破屋仰见星,高论听悬河。”(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60、361页)

  13、严复自撰联:“我书自造本无法,此老胸中常有诗。”(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63页)

  14、严复自撰联:“临水登山,时有真乐;养花观书,外无俗情。”(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63页)

  15、严复自撰联:“五岳归来不厌邱壑,百史读遍方知马班。”《福州古今楹联集粹第1页》

  16、严复讲经堂联:“愿闻第一义;为洗千劫非。”(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60页)

  解释:第一义:佛教指最上最深的妙理。千劫:佛教语。现多指无数灾难。此指自古以来存在的不对之处。

  释义:联语化用古诗句贴切自然,涵蕴劝戒之旨意,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17、严复赠季同:“照古腾今,不朽之业;穷理尽性,载道为文。”(《福州古今楹联集粹》1、363页)

  18、1921年10月3日,严复写下一纸遗书:“中国必不灭,旧法可损益,而不可叛;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人生一世,宜励业益知;两害相权,己轻,群重。”“先国而后身,先群而后己。”

  19、台湾妇女联合会主任委员、台“海基会”前董事长辜振甫的夫人严倬云说:“我对先祖父最最敬仰的就是他非常地爱国,我们严家的后代都深受他思想的影响。”辜严倬云说:“我始终记得先祖父严复终生服膺并传为家训的座右铭是‘群先己后’。他教导我们要‘群先己后’,要先想到别人再想到自己,人不能自私自利,不要光想自己一个人”。辜严倬云楹联:“科学利人群荫被后昆祖武绳芬绵百世,爱国本良心名垂青史乡邦扬誉耀千秋 。”

  20、“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21、“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须勤思,而加条理。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

  22、严复主张男女平权:“观一国进化程度之高下,观其女权之大小,其地位之贵贱而可知。人谓女子地位弥隆,其教化之文明弥进。”

  23、严复呼吁废除科举,认为“科举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辛亥革命后,严复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其治学理念“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无论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无不深受严复思想的影响。

  24、严复为福州水部尚书庙题联:“入我门来,总须纳手扪心,细检生平黑籍;莫言神远,任汝穷奸极巧,难瞒头上青天。”(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62页)

  25、严复为福州水部尚书庙题联:“十万家饭美鱼香,惟神之赐;百余乡风清魔杖,为民所依。”(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63页)

  26、陈宝琛挽严复:游学最早,识几独先,坐看沧海横流,稗史剩归文苑传;卌载知交,经年小别,一恸故邱正首,遗书忍展鼓山诗。

  (二)【沈葆桢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沈葆桢(1820—1879)榜名振宗,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州市人,故居宫巷26号。清末重臣,谥文肃。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沈葆桢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付诸实践。沈葆桢有三个身份:一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二是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三是两江总督兼管台湾。一生两大贡献:开办船政,建设海军;开发台湾,建设台湾。对台湾近代史有重要影响,台南立塑像,台北市政府设沈葆桢厅。

  1、武林沈氏第三代沈大铨(字学圃)训诫子弟:“幕友无官之责,有官之权,易于为非,非根器深坚,鲜不为习俗所摇,尔曹努读书,勿学刑名钱谷之学。”(《福州世家》171页)

  2、沈廷枫(第四代)勉励沈葆桢说:“不要怕家里贫穷,我们要努力钻研经世致用之学。”

  3、沈葆桢(第五代)故居厅堂有“诗礼传家,文章华国”的对联,就是希望子孙后代都能饱读诗文,知书达礼,华文耀天下。

  4、沈葆桢家书:“忠厚非奢利,刻薄非俭也。”

  5、“诸事以俭为主,持家者尤须以身率之。”

  6、沈葆桢给儿子的信中多次谈到:“我欲汝读书者,非急汝功名,愿汝有数句圣贤言语往来胸中,不致坠入流俗恶习耳。”

  7、“四书五经不可暂离,纲鉴及先贤格言亦须时时留意,世风日下,再无数句圣贤语言在胸中,便成无所不至之小人,可惧也。”

  8、“读书不可间断,孝第为先,经史文次之。”“读书志在圣贤。”

  9、“经史外,世务不可不知,防海新论,布法战纪,是用世之学。”

  10、沈葆桢告诫子弟:“我所望于汝者,读书立品......无谓征逐,无谓之惊疑,无谓之命冀,无谓之悲愤。”(《福州世家》172页)

  11、沈葆桢说:“船政根本在于学堂”,“创始之意,不重在造,而重在学”,“海防根本,首在育人”。(《福州世家》172页)

  12、沈葆桢曾在奏折中写道:“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清史列传》)

  13、沈葆桢:“吾辈出而任事,国家是为,岂其为朋友私情耶?”整饬吏治:“绝贪腐”“杜私派”“重人才”。

  14、沈葆桢题船政衙门大堂联:“见小利则不成,去苟且自便之私,乃臻神妙;取诸人以为善,体宵旴勤求之意,敢惮艰难?”(《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56页)

  释义:不急功近利,不因小失大,不自私自利,不苟且过日,至善至美。汲取他人长处,身体力行,追求至善,不畏艰难。

  15、“诗书於我为麹蘖,嗜好与俗殊酸醎”。

  释义:诗书对于我如同食粮,嗜好世俗如同酸醎,表明志趣高远,不与俗同。

  16、沈葆桢劝导儿辈“做人要为大儒,做官要当循吏,研究学问要当名家,不单纯只是做好学问,写好文章,主要是为做人打下根基。”

  17、沈葆桢题郑成功祠联:“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映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福州古今楹联集粹》第4、356页)

  18、“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福州古今楹联集粹113页》

  19、沈葆桢题马尾船政衙门联:“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

  20、沈葆桢为马尾造船厂题写楹联:“以一篑为始基,自古天下无难事;致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

  21、沈葆桢为马尾天后宫题联:“视远惟明,知普度众生,全凭慧眼;思溺由已,愿永清四海,上慰婆心。”(《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31页)

  22、《留示儿孙》:“我除祖屋外无一亩一椽遗产,汝等须各自谋生。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沈葆桢语重心长地说:“我不能置产以贻害子孙,实不愿更留债累累。”

  23、沈葆桢1855年给妻子林普晴的家书:“自入蓬门,备尝艰苦,未审何日有以图报,则又感甚愧甚,惟是庭闱之恋人同此心。”(《三坊七巷》第11期35页)

  24、沈葆桢给夫人林普晴的信中说:“我目下无能接济,家中事全仗卿极力扶持。现在为景所迫,不能以求人为耻……十数年艰苦备尝,日甚一日。愚拙之人,诚知无以为报。”《福州历史勤廉人物之沈葆桢》

  25、沈葆桢挽夫人林普晴:“念此生何以酬君,幸死而有知,奉泉下翁姑,依然称意;论全福自应先我,顾事犹未了,看床前儿女,怎不伤心。”

  26、沈葆桢于江西巡抚任上“丁忧归家,不名一钱。开‘一笑来’裱褙肆于宫巷老屋之西,写字度日。自订润格:写对联兼裱褙,钱四百枚;写团扇小楷,每柄四百枚;行书二百枚。无论何人,皆用单款,书姓名三字。”

  27、沈葆桢写信劝导儿辈“勇猛精进,尤须以身作则。”“办事要学古人卧薪尝胆,聚精会神。”“汝辈患不为韩、范耳,岂有韩、范而苦无用武之地者!”要儿子学习韩信、范蠡刻苦耐劳,建立功业。

  28、沈葆桢曾写信对儿子说:“勤俭必不可忘。我貂褂霉烂,尚不敢另做,亦无白锋毛外褂,官亲、家人皆以为耻。无论在江西及京中旧债未清,力所不及,即稍从容。我等省一件衣服,即可救人无数性命。”

  释义:沈葆桢生活俭朴,衣服破旧也不敢做新的,没有像样的衣服,外人都觉得寒酸,家中还有旧债尚未还清。他教导儿子说:我们能够节省一件衣服的钱,就可以用于资助他人,甚至救人生命。

  29、“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沈葆桢常以这副楹联律己并教诲子孙。

  30、沈葆桢自奉极俭,居常衣食,大布鲑菜而已。廉俸所入,随手散给族戚辄尽。整顿吏治,保惠民生。

  31、沈葆桢常对僚属和子女说:“君子的操行,应当以不贪为主,那么一切就简单和易于保持自己的气节了。以我的见解,从前那些为官的人,都是因为贪婪无止境,在大是大非的决定之间,放纵自己而犯严重错误,并且连自己都意识不到应当悬崖勒马。这样的人却是大有人在。” 《福州历史勤廉人物之沈葆桢》

  32、 顾云著《沈文肃公传》:“……领封疆十数载,无一椽一亩之殖。夏日,所治事宜,木榻、布帐、竹枕簟、一蕉扇、一几、官文书数十百束,印泥一、砚一、笔墨一已矣。有最幼女,婿来亲迎,簪珥之属弗具,假之幕缭子。所衣率絮袍、布衩服,近世未有也。”《福州历史勤廉人物之沈葆桢》

  33、沈葆桢遗嘱:“我生平荡检逾闲之事,不胜枚举,居官尤多不堪自问者,死后切勿谋以乡贤、名宦上请,增泉下内愧,违者非我子孙;我无善行可纪,身后如行状、年谱、墓志铭、神道碑之类,切勿举办,多一谀词,即多一惭色也; 我安于固陋,而无著作之志,身后不得将我疏稿及其他文字妄付传刻,以贻口实;汝等或方为秀才或并未为秀才,丧我葬我,需按照秀才所以丧父葬父者,乃谓之称,亦养志之一端也。” 《福州历史勤廉人物之沈葆桢》

  (三)【经济学家:陈岱孙】

  人物简介:陈岱孙(1900-1997年)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原名陈总。福建福州人,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建闽侯县螺州陈氏书香门弟,曾祖陈承裘,伯祖父陈宝琛。蒋介石曾邀请他出任财政部长及去台湾,陈岱孙均未答应。解放后任全国政协第二至八届委员,六、七届常委。曾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顾问、《经济科学》杂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等。

  1、“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广大,然后层层堆建上去,将来总有合尖之一日,学经济学欲求专门深造,亦应先奠广基。”

  2、陈岱孙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执教长达70年。他送给毕业生两句话:"学无止境、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用在奉献"。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三坊七巷》总第10期43页)

  (四)【“海滨四先生”】

  北宋(1012-1092年),陈襄、周希孟、陈烈、郑穆提倡儒学,被称为“海滨四先生”,奠定“闽学”基础。《八闽理学源流》:““陈襄(古灵)、陈烈(季慈)、周希孟(公辟)、郑穆(宏中)称海滨四先生,继述孔孟正传,开道学之始。”创“古灵四先生学派”,“以兴学养士为先务,以明经驾行为首选”。朱熹在《三朝名臣言行录》中说“四人者,气古行高,磨砻镌切,相期以天下之重为己任。……闽中士人宗之”。“海滨四先生”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在闽中首倡理学,名闻天下。南宋景定五年(1264),福州百姓在乌石山上,为“海滨四先生”建造专祠奉祀,春秋两祭。

  1、陈襄任浙江仙居县令作《劝学文》:“夫人之为善,莫善于读书、为学。学然后知礼义孝弟之教。故一子为学,则父母有养;弟为学,则兄妹有爱;一家为学,则宗族和睦;一乡为学,则闾里康宁;一邑为学,则风俗美厚,虽有恶人,将变而善矣。”(《三坊七巷》第12期76页)

  2、“莅官所至,必务兴学”。“以兴养士为先务,以明经笃行为首选。” “文书教谕乡民,令遣子弟入学。”

  3、“好学以尽心,诚心以尽物,推物以尽理,明理以尽性,和性以尽神。” 陈襄认为,诚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天地万物的主宰,人生的最高境界,进入至诚境界,则为圣人。(《三坊七巷》第12期74页)

  4、陈襄《劝谕文》:“为吾民者,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夫妇有恩、男女有别、子弟有学、乡闾有礼;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嫁娶死丧、邻保相助;毋惰农业,毋作盗贼,毋学赌博,毋好争讼;毋以恶凌善,毋以富骄贫;行者逊路;耕者让畔,斑白者不负载于道路,则为礼义之俗矣。”(《福州世家》8页)

  5、朱熹:“古灵先生陈公劝谕:为吾民者,父义(能正其家),兄友(能养其弟),弟敬(能敬其兄),子孝(能事父母),夫妇有恩(贫穷相守为恩。若弃妻不养,夫丧改嫁,皆是无恩也),男女有别(男有妇,女有夫,分别不乱),子弟有学(能知礼义廉耻),乡间有礼(岁时寒暄,皆以恩意,往来燕饮,序老少坐立拜起),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借贷财谷)。”(源自《联话福州》333页)

  人物简介:陈襄(1017—1080年),字述古,北宋理学家、“海滨四先生”之首,故居塔巷。官至刑部郎中,深得宋神宗皇帝赏识。任杭州太守时与苏轼结为忘年交。陈襄向朝廷举荐30多位名士,因善于辨人识才名躁天下。

  6、郑穆(1018—1092年),字闳中,侯官人,生于书香之家。有“海滨四先生”之称。《宋史》记载:郑穆“性醇谨好学,读书至忘栉沐,进退容止必以礼,门生数千”。《续资治通鉴》:“给事中郑穆,馆阁耆儒,操守纯正”。文儒坊原名山阴巷,巷内多读书人,因郑穆居住巷内,改为文儒,沿用至今。(《三坊七巷》第14期42页)

  (资料)郑穆进士及第,授寿安簿。后召为国子监直讲,寻编集贤馆书籍。熙宁三年(1069),召为岐王、嘉王侍讲。凡居馆阁三十年,在王邸一纪,非公事不赴执政之门。讲经至可以劝戒之处,则反复讲诵,深受二王礼敬。后以朝散大夫知越州。先是鉴湖旱干,百姓开为良田,绵延百里,官府籍而税之。寻又连年泛滥,民欠官税达万,穆奏请免之。元初,召为国子祭酒。他以天下为己任,践履笃行。手不释卷,传道授业,门人数千。每坐讲席,寒暑无间,虽童子亦必朝服迎接,以礼相送,学者皆尊其德而服其教。元三年(1088年),杨王、荆王并请为讲官,以直集贤院充荆王府侍讲。荆王卒,太学诸生上书请之,有诏任祭酒。致仕时,太学诸生数千人上状,请宰相挽留,不准。离京之日,公卿大夫各为赠诗送行,太学诸生空学集东门之外,都城人观者如堵。陈襄评其谓“深造于道,心仁气正,勇于为义,文博而壮。”淳夫谓其“闳中其长者。元之盛,群贤咸在朝,居祭酒者,前推先生,后推颜复,皆真儒。”全祖望评“宋人溯导源之功,独不及四先生。”

  7、《容斋随笔》:“孔戣郑穆,唐孔戣在穆宗时为尚书左丞,上书去官,天子以为礼部尚书致仕,吏部侍郎韩愈奏疏曰:「戣为人守节清苦,议论正平,年纔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至到。”

  8、陈烈,字季慈,号季甫,侯官(今闽侯县南通镇陈厝村)人,故居郎官巷。性孝,14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居丧间他不饮水浆者五日,哀痛异常。曾对人说:“我今日纵得尊荣,父母不之见,何足为乐?”

  9、陈烈品行端正,动静皆依古礼,即使对待童仆亦如宾客。乡里人都尊敬他,每教训子女必以陈烈言行为楷模,凡民间办理婚、冠、丧、祭诸典,都要向他请教,博学如陈襄、刘彝等也都向他求教。其门下学生常常有数百人之多。

  10、陈烈讲究道德修养,亦重视读书静养工夫,朱熹很赞赏他的做法,《朱子语类》卷十一记载:“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览无遗。”

  11、陈烈一生清廉,任教授职时,凡乡里赠送,一律退回不受。家有余财,则以救济贫穷者。又传:州太守某(传是刘瑾)于正月十五夜,令民间点灯七盏,陈烈作大灯丈余,并在灯上书诗一首:“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太守见此诗,乃令罢灯。

  12、陈襄《怀友人陈烈》:“思君若节直艰难,四十穷经草野间。文为周衰能力救,礼遭秦祸欲重删。时无评说非杨墨,天与多才继孔颜。吾主聘贤方仄席,好将书币起东山。”(源自《联话福州》297页)

  13、周希孟(约1013年——1054年),字公辟,闽侯县南屿镇芝田村34号。少时熟读《五经》,精通《易》。周希孟曾任福州州学教授,弟子七百余人。著有《易义》、《诗义》、《春秋义》及文集行于世。周希孟居闽地讲道布学,宏扬经义,不但造福了乡梓,也惠及了其家族,子孙秉持其精神,自强不息,人才辈出。“父子孙曾世进士”。南屿蘭堂九十老学者陈子惠先生崇敬周希孟家族溢于言表,献匾缅怀:“父子孙曾世进士稽今鲜有,大夫学士一乡贤旷古其稀。”

  四、抗日志士篇

  (人物:张经、陈季良、曾以鼎、郑滋樨、萨师俊、王冷斋)

  (一)张经(1492-1555)福州洪塘乡人,字廷彝,号半洲。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任浙江嘉兴知县。嘉靖四年(1525年),入京任户部、吏部给事中。秉性刚直,不畏权贵,曾上疏劾罢纳贿的兵部尚书金献民、匿灾不报的河南巡抚潘埙,又请撤除锦衣卫及太监把持的东西两厂(专门侦察官民言行的特务机构)。嘉靖十六年(1537年),平定瑶族武装动乱,被提升为兵部左侍郎;后讨伐安南国相莫,进右都御史;平定思恩九土司,进兵部尚书,镇守如旧。后丁忧服阕。嘉靖三十二年起为南京户部尚书 ,后改兵部兼右都御史。1555年歼灭倭1980多人,却被严嵩党羽陷害致死,成为千古冤案。故居文儒坊尚书里,文儒坊曾一度名为尚书里。

  抗倭史迹: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江浙一带沿海倭寇横行,朝廷以张经任总督大臣、挂兵部尚书衔,统领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七省诸军,专办讨倭,便宜行事,抵御倭寇。时倭二万余人占据柘林、川沙,气焰嚣张。张经初到任时,因诸将位高气骄,不受调遣,与倭寇作战屡次受挫,世宗以张经出师无功,降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张经认为“贼狡且众,待永、保兵至夹攻,庶可万全”。张经命卢坚、俞大猷、汤克宽等率诸军,水陆并进,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初一日,张经在浙江嘉兴石塘湾、王江泾围剿倭寇获大捷,歼倭1980多人,为抗倭以来第一战功,史称这是东南倭患以来的最大胜利。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严嵩死党赵文华,以祈海为名,前来督军,荒唐地想以祭祀海神来却倭,张经不为所动。赵文华上疏诬告张经与浙江巡抚李天宠“糜饷殃民,畏贼失机”。为攘夺其功,竟在张经报捷之前秘密上疏,说王江泾大捷是他督师出战的结果。嘉靖皇帝大怒,下诏逮张、李下狱。随后王江泾捷报到了,嘉靖皇帝有疑询问奸相严嵩。严嵩竟将王江泾之战的功劳归于赵文华和胡宗宪。朝廷颠倒功罪,世宗听信诬告下诏逮捕张经。7月25日张经被逮至京,详细奏明进兵经过,请予免罪。世宗不容张经辩解,将其下狱论死。10月29日,降旨将张经、李天宠及敢于直言的兵部员外郎杨继圣,同日斩于西市。“京师震骇,谓国家一日杀三贤能臣,京城百姓为此集体罢市三天,天下咸称其冤。老皇帝死后,新皇帝登基。隆庆初年(1567~1568年),张经孙张懋爵上京诉冤,朝廷给张经平反,官复原职,赐祭葬,谥“襄愍”,子孙封荫。

  1、张经死前向皇帝荐言,我死后可能一时尚没有可接之帅,但低级将领中有个叫戚继光的,堪当抗倭大任,希望圣上在我死后能够启用他。后被朝廷采纳,戚继光率军在东南沿海取得抗倭大捷。

  2、张经祠堂联:“文武双全经略,东南第一战功。”(源自《联话福州》235页)

  3、张经墓在仓山洪塘,为大型明代石构龟甲墓。墓前旧有“东南战功第一”石碑。墓联:“襟期慷慨,志虑忠勤”。“堪恨阶前无铁相,张坟何异岳家坟”。

  4、张经著有《半洲诗集》传世。福州人民为纪念张经抗倭功绩,将其寓宅所在处改称“半洲街”,又在洪塘山麓建祠纪念。

  (二)【陈季良名言家训】

  人物简介:陈季良,原名陈世英,字兰斋,号季良。1883年9月13日生。故居文儒坊19号宅院。林则徐是陈济良的表舅。母亲吴重勉励儿子们学习戚继光当兵护国。陈季良1905年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开始长达四十年的海军生涯。1920年5月陈季良以枪炮弹药帮助苏联红军,炸开日本领事馆,击毙、俘虏日军100多名,即轰动中外的“庙街事件”。1945年4月14日,陈季良腰伤复发,又得伤寒,病逝于四川万县,夫人为他制了一口水泥棺放在重庆山坡上的稻田里。国民政府追赠陈季良为海军上将。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陈季良的水泥灵柩抵达福州马尾港,家乡人自发地涌到码头迎接,为陈季良举行浩大公祭。

  1、陈季良在抗日战争的战前动员会上说:“军人当忠于职守,勇于从战,以身报国。在陆地,人人要有马革裹尸的雄心;在海上,人人要有鱼腹葬身的壮志,不管战场环境如何险恶,人人都要坚持用最后的一发炮弹或一颗鱼雷,换取敌人的相当代价。”

  2、陈季良立誓:“宁愿葬身鱼腹,也要与日海军誓拼到底。”“中国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与敌人战死在最后一刻!(《三坊七巷》总第八期37页)

  3、陈季良对夫人的遗言:“我死后,不要让我入土,我要看着日本人被打败。等打败了日本人,你就往我的棺材里倒几杯酒,我也要好好庆贺一番。”遗嘱:中国一日不胜,一日不下葬。

  4、陈季良故居对联“竹里静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

  【人物故事】1937年8月,陈季良临危受命为江阴封锁区总指挥。以12艘老舰艇、23艘商轮、8艘趸船和185艘民船及大量石方沉入江中,总吨位达6.6万余吨,筑起阻塞线,拉开“江阴海空战”序幕。9月下旬,日机狂轰滥炸,陈季良指挥官兵与敌人殊死血战,3艘旗舰先后被炸沉,陈季良腰部被弹片击中,仍顽强地举起手枪与盘旋的敌机对决。至10月下旬第一舰队主力全军覆没。陆海援军赶到,接替身负重伤的陈季良。有人诬陷他临阵脱逃,蒋介石下令立即枪决,德国顾问将真实情况告诉蒋介石,海军部长陈绍宽闻讯据理力争,蒋介石才收回成命。1938年7月,陈季良率第一舰队在武汉附近与日寇激战,再次付出巨大牺牲。

  (三)【曾以鼎名言】

  人物简介:曾以鼎(1892—1957),字省三,闽县(今福州)人,生于东街孝义巷口东边的“五子登科”曾宅。其高祖父曾晖春进士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亲表哥。曾居住过文儒坊陈承裘故居花厅。抗日爱国海军名将,参加过“江阴战役”和武汉保卫战,1945年9月主办接收日伪海军受降工作。因受蒋介石与陈诚排挤,离职寓居上海,并拒绝去台湾。新中国成立后,任海军研究委员会主任。1957年病逝北京,追认革命烈士,葬于八宝山公墓。

  1938年武汉保卫战,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曾以鼎激励将士们说:“我们绝不能再让敌人拿下武汉,又来一次像南京那样的兽行,残杀我们数十万的无辜兄弟姐妹。我们一定要坚守阵地,寸土不让,坚持循着抗战到底,直到最后胜利这一条路走下去!”

  (四)【郑滋樨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郑滋樨,字露湘,1869年出生于福州军门前,故居津泰路,12岁在南街玉章书纸店当学徒。1899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1901年赴英国留学。中国海军造械总监,1925年晋升海军中将。1937年68岁在上海退休,1944年12月因贫病去世。(《抗战与福建》448页)

  1、抗战期间,汪精卫的汉奸政府动员郑滋樨出任海军要职。郑滋樨说:“就是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会同意当汉奸。”

  2、郑滋樨:“敌人打到了我的家门口,我只恨自己年大病多,无法上前线与敌人拼了!让我为这些侵略我们的敌人做事,这不与杀了我是一样的。我不想再看到这些汉奸!”“我宁愿病死也绝不当汉奸。”

  3、郑滋樨临终前对家人说:“谁也别哭,应当为我笑,我这样死比当汉奸享荣华富贵强一百倍,为不当汉奸,饿死也值!我死而无憾。”

  4、郑滋樨遗嘱:好好做人,勤慎工作,不做汉奸,不当亡国奴。

  (五)【萨师俊名言家风】

  人物简介:萨师俊(18世),又名萨本俊,字翼仲,1895年生于福州,故居朱紫坊22号。海军中山舰舰长,武汉保卫战英勇捐躯,年仅43岁。

  1、萨师俊对兄长萨师同、弟弟萨本炘说::“强国莫急于海防,忠勇莫大于卫国,我兄弟宜习海军,亦我民族武德之传统也。”

  2、萨师俊“我既已励志军伍,决不苟安谋财。我在这光荣的中山舰上当舰长,是终身的荣幸。眼下日寇企图亡我中华,我要与之血战到底!”。(注:中山舰是当年萨镇冰任海军总长时以3万两银子购买的,辛亥革命时为孙中山座舰。)

  3、萨师俊说:“吾惟勉尽责任而已,任之所在,生死以之。吾何敢望纳尔逊(英国海军名将)之勋猷,但愿效纳尔逊之殉职耳!”

  4、萨师俊说:“我不能以私情误国事,倘此时人人存贪生怕死之心,抗战前途安有胜利之望!”

  5、萨师俊对中山舰的部属说:“我们福建人,历来都是中国海军的硬骨头,面对日本仔,绝不能软下去!”

  6、“现在我们除了用血肉硬拼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要让国人知道中国是极需要海军的。建设好海军,才能拒敌于门户之外,也才能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

  7、1938年6月武汉保卫战,中山舰遭受日机狂轰滥炸,萨师俊双腿被炸断,官兵欲扶其撤离。萨师俊说“身为舰长,职责重大,必与舰共存亡,且此中山舰非他,乃我国父广州蒙难时之座舰,.....今为我死守尽义之时矣,我必留舰。”众人劝他摘下舰长袖章,他说“我必死矣,军服乃国家名器之象征也,决不可易。恒人死犹正衣冠,况我军人殉职可衣冠不整乎?”(《抗战与福建》394—416页)

  (六)【“七七事变”见证人:王冷斋】

  人物简介:王冷斋:(1891年—1960年),福建福州人,故居黄巷。15岁就读福州陆军学校,18岁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七七事变”见证者,抗日英雄。1937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时,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针锋相对地斗争。事变中,王冷斋调动城内警察积极配合驻军,坚决反击敌人,保住了城池,转移民众,避免了更大的伤亡。他还举行记者会揭露日军主动攻击卢沟桥的罪行。抗战胜利后,王冷斋作为“七七事变”的重要见证者出席审判日本战犯法庭,被称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王牌证人”。解放后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成员、北京市文史馆副馆长,196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生前著述《卢沟桥事变始末记》、《七七事变的回忆》、《卢沟桥事变纪事诗》。

  1、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寻衅,拉开中日战争的序幕。王冷斋作诗以纪:“一声刁斗动孤城,报道强邻夜弄兵。月黑星沉烟雾起,当时七夕近三更。”

  2、王冷斋称赞29军“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暗影沉沉夜战酣,大刀队里出奇男。霜锋闪处寒倭胆,牧马胡儿不敢南。”

  3、王冷斋称赞宛平守军团长吉星文:”喋血前躯不顾身,裹伤再战勇无伦。舍身处死原难死,始信星文是吉人。”

  4、“与城愧未共存亡,人庆更生我独伤。国难方艰应有待,此身终合向沙场。”

  5、王冷斋赞颂中共抗日主张:“延安奋臂起高呼,合力前驱原执殳。亿万人心同激愤,山河保障定无虞。”

  6、“睢阳大节见遗风,南菀孤城尽守攻。先后成仁差顷刻,千秋奕奕戈孤忠。”(《抗战与福建》357—393页)

  五、女性风采篇

  (人物:陈帙、林蕙芳、林普晴、冰心、林长民与林徽因、林旭与沈鹊应、王眉寿、萧道管、沈苏)

  (一)陈帙(1769—1824年),故居文儒坊。史书记载:“林则徐之母,幼读书,晓大义,勤女红。18岁嫁于林宾日,家贫,以制彩草花佐家计。直至宾日入贡,则徐中举、成进士,女红之事未尝一日辍。贤惠仁德,闾里称颂。”(《三坊七巷》第五期67页)

  陈帙教导林则徐:“男儿务以为大者远者,岂以琐琐为孝焉?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释义:男子汉要有远大的目标志向,琐碎小事不是孝道,读书成才扬名天下,才不辜负我的一片苦心。

  林则徐在《先妣事略》和《先考行状》中写到:“不孝幼随家君之塾,每夕归,则敝庐四壁,短几一檠,读书于斯,女红亦于斯。不孝夜分就寝,而先妣率诸姊妹勤于所事,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栗手皲,恒至漏尽。”林则徐回忆:儿时家贫以至断炊,母亲常忍饥挨饿靠针绣、制花贴补家用。深夜就寝,常见母亲带姐妹辛勤劳作,往往忙到鸡鸣。林则徐反复提到当时全家人男读女工的辛劳之状,这既是当时林家生活艰辛的写照,也是林家人坚毅勤奋、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反映。

  (二)林蕙芳(林则徐六妹,沈葆桢母亲)

  1、“积善必行福,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孙。”

  2、沈母耐心开导年幼的沈葆桢:古代忠臣孝子,九死一生,百折不回,终成其志。“人都有受惊害怕的时候,如果做了亏心事,于心有愧,因而意气衰落,故胆小害怕;而忠臣孝子,满身正气,无愧于心,故意气强盛,气盛则肚壮。儿子,你遇到受惊之时,扪心自问,有否做亏心之事?如果无愧于心,胆子就壮起来了。”

  3、沈葆桢在《先母林夫人事略》中写道:“家君上奉庶母,下抚弱妹,家无立锥之地,馆修支半岁。母口不言贫,糜代餐,絮代裘,恒欣欣若有所得。”“所居仅一室,室西向,冬则凄风撼扉,夏则烈日在榻”。

  (三)林普晴((1821-1873年,沈葆桢夫人,林则徐次女,从小深得父亲点授,良好的家庭教养,具有大家风范)

  1、左宗棠挽林普晴:“退能守,进能攻,一生大节昭昭,挽狂澜于既倒;来何因,去何果,千古元精耿耿,抱明月而长终。”

  2、梁鸣谦挽林普晴:“父一品,夫一品,箕畴备福;来中秋,去中秋,明月前身。”

  3、林庆铨挽林普晴:“父名臣、夫名臣,古所未闻今仅见;才盖世,德亦盖世,生原无憾死弥荣。”(均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78页)

  (四)【冰心家训】

  人物简介: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诗人,因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被称为“世纪老人”,她的作品深受人民的喜爱。

  1、冰心故居大厅挂有祖父谢銮恩的楹联,上联书:“有子万事足,有子有孙更有八个曾孙,足足足。”下联书:“无官一身轻,无官无累无丝毫债累,轻轻轻。”表达了谢銮恩知足常乐、淡薄名利的高风亮节与超然气魄。

  2、 谢家堂联祖训“立修齐志,存忠孝心”。

  3、“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是谢銮恩书房的一幅对联,影响冰心一生。 冰心把此联挂在书斋内,以示谨遵祖训。

  4、祖训诠释:“衣、食、住虽然简陋朴素一些,也应当知足;而对于追求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上,就常常应当知不足。对于应当做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就应当勇往直前地去做;而那些违背道义的事,就应当坚决不做。”

  5、冰心非常珍视的对联:海阔天高气象,风光霁月襟怀。可看作是谢家的家训,对冰心影响极深,是她的人格理想境界。

  6、“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冰心集龚定庵诗句而成,由梁启超书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7、冰心的儿子说:我母亲教导我们“宽以待人,低调行事,做普通人”。

  8、冰心为谢家族谱写的序文。(在会长手上)

  9、冰心代父挽妻:“教养全赖卿贤,五个月病榻呻吟,最可怜娇儿爱婿,儿辈伤心失慈母;晚近方知我老,四十载春光顿歇,那忍看稚孙弱媳,承欢强笑举家和。”(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88页)

  (资料)冰心集句联:“别有狂言谢时望,更何方法遗今生。”(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88、407页)

  【冰心名言】

  10、“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在左,同情在右”。

  11、“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互助和匡扶”。

  12、凡事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但求无愧于心。

  13、此身乃如草芥身微尘,世事转头已成空。淡然的面对,坦然的渡过。

  14、 一切本是身外之物!没有什么是自己的,不要妄图去占有。也不要去计较什么。不要妄图改造别人,要时常警醒自己。

  15、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

  16、“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17、冰心:“我的生命的道路,如同一条小溪,从漫长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入‘不择细流’的大海。”

  (资料)谢葆璋(1866.1.20——1940.7),字镜如,福建闽侯人,冰心之父。1884年毕业于天津水师学堂,推荐谢葆璋北上应试,进入北洋舰队服役。1906年,兴建烟台海军学堂新校舍,“建筑和堂务筹划,悉由谢葆璋主持”。1908年,烟台海军学堂宣告正式成立,谢葆璋为第一任监督。1911年春,烟台海军学堂发生学潮,谢葆璋辞官回籍。中华民国成立后,谢葆璋出任海军总司令部二等参谋。1913年8月20曰,授海军少将,调任海军部军学司司长。1920年,改任海军部参事。1926年,署理海军部次长。1927年1月27曰,晋升海军中将,后任海道测量局局长,兼任海岸巡防处处长。1931年,辞去一切职务,闲居北京。1940年7月病逝,终年75岁。

  (五)【林长民与林徽因】

  人物简介:林长民(1876-1925),字宗孟,号苣苳子、桂林一枝室主等,晚号双恬老人,汉族,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为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五四运动发起人。林徽因,集才气、美质、热爱与事业于一身。胡适先生称其为“中国第一才女”。她做过三件大事:第一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保护北京古城建筑不遗余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巨大贡献。1955年4月辞世,年仅51岁。其父林长民,生母何雪晴住塔巷,其夫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堂叔林觉民、林尹民是辛亥革命烈士。林徽因故居衣锦坊内。

  1、1919年,林长民获悉巴黎和会将山东割让给日本,连夜写下《外资警报敬告国民》,呼吁“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他还在《晨报》上发表文章,“山东亡矣中国亡矣”,并告知北大校长蔡元培,成为引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2、林长民在北大附近街头演说:“曹汝霖有权力,可能杀我,我拼一条命,要跟他斗到底。棺材已预备在此。”一石激起千层浪,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12所学校的3000多名爱国学生群情激昂地举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就此爆发。

  3、陈宝琛挽林长民:“委身邪世伤非命,怀旧儒门惜此才。”(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57页)

  4、1937年7月,林徽因写信给女儿:“如果我们民族的灾难来得特别迅猛而凶暴, 我们也只能以这样或那样迅速而积极的方式去回应,当然会有困难和痛苦,但我们不会坐在这里握着空拳,却随时让人威胁着羞辱我们的脸面。”

  5、1947年林徽因给美国费正清夫妇的一封信中说:“右派愚蠢的思想控制和左派对思想的刻意操控,足可以让人长时间地沉思和沉默,我们离你们国家所享有的那种自由还远得很。”

  6、“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的出藉口。”

  7、“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旅程,只是所走的路径不同,所选择的方向不同,所付出的情感不同,而所发生的故事亦不同。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匆匆地跟在时光背后,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

  8、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9、金岳霖挽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源自《联话福州》340页)

  (六)【庐隐】

  庐隐(1899—1934年),本名黄英,祖籍闽侯县南屿乡岭东村,1899年5月4日出生于福州南后街。庐隐从小缺少家庭关爱,但她聪慧好学,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到三十年代著述达百万字。庐隐与冰心、林徽因并称福州三大“女才子”。她的经历坎坷曲折,勇于追求爱情,1934年5月因难产在上海去世,年仅35岁。

  (七)【林旭与沈鹊应】

  人物简介:林旭(1875年—1898年),字暾谷,号晚翠,侯官(今福州)人,清朝末年维新派人士。甲午战争后,林旭与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一起参加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行动,要求变法,史称“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5日,年仅23岁的林旭被授予四品官衔,协助光绪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当时光绪的诏书多为林旭所写。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林旭则与谭嗣同等人一起,被处腰斩。妻子沈鹊应(1877-1900),字孟雅,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爱国名臣沈葆桢之孙女。父亲沈瑜庆,为沈葆桢第四子。林旭、沈鹊应的故居在郎官巷。

  1、戊戌变法失败,大难临头。林旭写道:“友人促我速至公使馆潜踪,我耻为之,今夕当归寓,焚所有缄礼,免致为瓜蔓之抄。”临刑前林旭仰天长啸:“君子死,正义尽!”。

  2、沈鹊应《浪淘沙.悼晚翠》:报国志难酬,碧血难收,箧中遗稿自千秋。肠断招魂魂不到,云暗江头。绣佛旧妆楼,我已君休,万千悔恨更何尤,拼得眼中无尽泪,共水长流。

  3、沈鹊应为林旭撰挽联:“伊何人?我何人?全凭六礼结成,惹得今朝烦恼;生不见,死不见,但愿三生有幸,再结来世姻缘。”

  4、沈鹊应《读晚翠轩诗》云:“人生谁氏免无常,离合悲欢梦一场。何事为荣何事辱,只求到死得留芳。”(《三坊七巷》第11期41页)

  5、沈瑜庆为女婿林旭、女儿沈鹊应撰墓联:“千秋晚翠孤忠草,一卷崦楼绝命词。”(《三坊七巷》第11期40页)

  (八)【教育家:王眉寿】

  王眉寿(1848—1921年),字义庄,状元王仁堪的姐姐,20岁嫁与陈宝琛。1906年在福州光禄坊玉尺山房创办“女子师范传习所”,开福建女子教育的先河。1909年任“福建女子师范”监督(校长),1912年谢冰心曾在该学堂预科学习。

  王眉寿自题联:“夫门生天子,弟天子门生。”

  (九)【女才子萧道管】

  萧道管(1855-1907年),陈衍夫人,擅诗文、工小楷,好考据之学。陈衍结婚时家里十分贫穷,萧道管常变卖嫁妆贴补家用,曾一次将七条裙子典当,供丈夫“旅食四方”。夫妻二人风雨相伴又琴瑟相谐,连拉家常也是讨论诗歌学问。陈衍常带夫人游览福州名胜古迹,多次写诗寄给夫人表达思念之情,有云:“灯花漫结双红豆,枕上难裁尺素书。”钱钟书《石语》一书中记载陈衍曾说:“余先室人之兼容德才,则譬如买彩票,暗中摸索,必有一头奖。”萧道管著有《说文重文管见》、《列女传集解》、《然脂新话》、《平安室杂记》、《戴花平安室遗词》、《萧闲堂札记》、《萧闲堂遗诗》等,她的闺中诗在当时也传播极广,有《咏菊》诗云:“如洗秋光不动尘,繁英盈把簇生新。炊无白玉餐偏好,篱有黄金家不贫。”被誉为“女学儒宗”。萧道管过世后,陈衍作长诗《萧闲堂三百韵》哭之。陈师曾特为陈衍画《萧闲堂著书图》,并刻《萧闲堂》印章一枚,题诗云:“阅尽人间世,独有萧闲室。至情深刻骨,万事莫与偿。山含夕阳古,叶落空阶凉。抱此垂垂老,哀歌天地荒。”

  (十)【中国优秀母亲:沈苏】

  人物简介:沈苏(1915—2013年),“船政之父”沈葆桢玄孙女。外祖父是曾参加甲午海战的中国航空制造业奠基人、曾任上海造船所所长、福州船政局局长的陈兆锵海军中将。父亲沈来秋是沈葆桢的曾孙,中国第一批留德经济学博士,创办了中国海军第一个科学研究机构。母亲陈秀莹,陈兆锵将军的长女。沈苏连续担任7届福州市人大代表和7届福州市妇联委员、执委。她用生命诠释为国家尽忠、为长辈尽孝、为子女尽责的优良品德。2006年春,沈苏高票当选首届“感动福州十大母亲”,92岁荣膺首届百位“中国优秀母亲”。

  (事迹)沈苏遵父母之命于1933年8月嫁给林觉民侄儿、留英归来的海军军官林溁。她深明大义,支持与陪伴丈夫参加抗战。在重庆捐出了积攒多年的全部积蓄,支援中国军队购买武器抗日。1940年至1945年与丈夫一起在湘鄂水域共炸毁日寇舰船50余艘。她独自一人侍奉多病的公婆,养老送终,并带大四个年幼的孩子,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1、 抗战期间,沈苏对丈夫说:“你放心去吧!如果你一去不回,我会把我们两个儿子带大,再送他来打日本仔,给你报仇,我还会代你为爹妈养老送终的。”

  2、沈苏对丈夫说:“我家里人从来不怕死,我外公甲午海战受了重伤都还在跟日本人死拼,你家也没有怕死的人,黄花岗就埋着你两个叔叔林觉民、林尹民忠骨,我也不怕死。”

  3、“只有享不到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

  4、“该省的钱,决不乱花一分;该花的钱,虽贵也绝不吝啬。”

  (沈苏家风家训由其次子林瑞提供)

  六、文化教育篇

  (人物:林纾、陈寿祺、董执谊、林枝春、陈衍、

  何振岱、郁达夫、萨本栋)

  (一)【林纾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林纾(1852~1924.10.9)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有狂生称号。福州市人,故居光禄坊玉尺山房。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早年博学强记,古文造诣深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最后一位大师。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诗人、画家、翻译界泰斗,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学巨匠,集诗、文、画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一生翻译世界名著共200余部作品。

  1、林纾母亲说:“吾家累世农,汝乃能变业向仕宦,良佳。然城中某公,官卿贰矣。乃为人毁舆,捣其门宇。不务正而据高位,耻也。汝能谨愿,如若祖父,畏天而循分,足矣!”

  2、林纾少年时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

  3、林纾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借阅书籍达三四万卷。“读书像积谷,积蓄多了总有救荒的一天。”

  4、林纾在《石颠山人传》中自述:尽管咯血不断,“然一日未尝去书,亦未尝辍笔不画。自计果以明日死者,而今日固饱读吾书,且以画自怡也”。

  5、林琴南《诫子书》“字谕琮儿知之:天下最难之事为收放心,而最易之事,则为提醒精神。精神一提醒,则后来艰难之状,历历布在眼前,放心不敛则自敛矣。凡血气未定之人,容易为人诱骗。”

  6、《示儿书》:“遇事以盛满之气出之,此至不可。”译文:用盛气和自满的态度来处理事情,是非常不对的。

  7、“欲平盛气,当先近情。”译文:想要平复盛气,就要学会体察民情。

  8、“宽严均不可过则。”译文:处理事情、待人接物过于宽纵和过于严苛都是不对的。

  9、“宜在人不经意处留心。”译文:要在别人不会注意的地方多留心。

  10、“处处出以小心,时时葆我忠厚。谨慎须到底,不可于不经意事掉以轻心;慈祥亦须到底,不能于不惬意人出以辣手。”

  译文:随时随地要行事小心、保持忠厚的品德。要在每个细节上细心谨慎,不能在不经意中疏忽;温和忠厚也要贯彻到每个细节上,不能因情绪波动就用非常规手段。

  11、“凡事须可进可退,一日在官,恣吾所欲,设闲居后何以自聊?”

  译文:为人行事要能上能下、能处顺境逆境,如果做官的时候随意妄为、不知节制,那么去职闲居之后又要如何安顿自己的身心呢?

  12、“汝能心心爱国,心心爱民,即属行孝于我。”

  译文:你能一心一意为国家、为人民效力,就是对我最好的孝顺。

  13、林纾训子书:“做人须得一个勇字,又须得一个忍字。不勇无以趋事业,不忍无以就事业。盖能勇则猛进不畏难,能忍则耐性不避难。总在自家定力,不必待人助辅方是好男子。”

  14、林纾总结自己:“余少刻苦自励,恪守仲氏‘贫而无谄’之训,至于困馁不能自振,而言益肆,气益张,乃不知为贫贱之骄人也。中年渐解敛抑,顾蓄其余焰,触枯辄爇,老至仍不自制。”

  15、《与琮子》:“一日抛荒,便种一月一年之根株。心情渐渐疏懒,以为凡事都有明日,不知靠明日便失之今日,逐日如此,不知不觉又度一月,一月不过三十日,试问一年有几个三十日?岂不可惜? 而翁今年七十有二,未尝一日偷闲,正以来日无多,格外秘惜。汝年仅二十,如能如我勤勉,将来岂复可量。”

  16、“強國之基在養蒙(教育),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于人上。”

  17、“力学是苦事,然如四更起早,犯黑而前,渐渐向明;好游是乐事,然如傍晚出户,趁凉而行,渐渐向黑。”

  译文:“用功学习虽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着黑夜向前走,会越走越光明;好游玩虽是乐事,却如同傍晚出门,趁黄昏走,会越走越黑暗。”

  18、林纾给儿子的信:“须知为人必先苦而后甜,不宜先甜而后苦。我在一日,汝便有一日之安饱,此不是甜境,是未来之苦境。汝若昧昧视为甜境,则苦境之来,正算不到是何时日。”

  19“亲旧孤孀待哺多,山人无计奈他何,不增画润分何润,坐听饥寒作什么。”林纾生性仗义疏财,所得画资多济人贫困。(《三坊七巷》第12期20页)

  20、林纾楹联:“笔端真有回天力,隐饥能安自在身。”(《三坊七巷》第12期21页)

  21、林纾题书室联:“扪心只有天堪恃,知足当为世所容。”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58页)

  解释:扪心:手摸心口,反省之意。恃:依赖,凭藉。

  释义:联语思深致远,含凝旨趣,表明只有天可依恃之慨,抒发其愤世嫉俗之情。

  22、林纾自题联:“忤名初得安身法,谨户仍非避世方。”(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59页)

  解释:忤名:不图名。忤,不顺从。安身:立身。墐户:用泥土涂塞门窗孔隙。避世:逃避世务而隐居。

  释义:联语遣词妥切,表明自己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迹,表达了对当时污浊社会不满的思想感情。

  23、林纾自撰联:“遂心唯有看山好,涉世深知寡过难。”(源自《联话福州》254页) 

  解释:遂心:如心所欲。涉世:经历世事。寡过:少犯错误。

  释义:林纾体味一生所经历的世事,有感而发,于1924年春节题写这副门联。联语清澹,表现了自我警醒的心境。

  24、林纾自撰墓联:“著述倘沾东越传,功名早淡北山文。”(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07页)

  25、林纾逝世前一日还写下最后遗言:“古文万无灭亡之理,其勿怠尔修”。

  26、1924年10月9日,林纾在北京去世。陈宝琛挽词写道:“由侠入儒,晚节独能师顾绛;因文见道,诸家原不废虞初。”对林纾的人品与文学成就做了盖棺论定,可见相知之深。

  27、林纾挽祖父:“一官竟断送生涯,六七年进退维谷,为贫而贫乃益增,欲归而归又无计,算赢得襦袴歌谣,喜公来,惧公去,宁听大寮充耳,上拥贤良,不因矮屋低头,少循世俗,循吏可以为,儒林可以入,名臣可以几,只今露荒菊径,烟黯桐封,宜从岩邑思遗泽;四龄即携游外国,卅馀载恩义齐山,庸才被目成大器,壮艾被爱等婴儿,忆前番茱萸时节,怜孙弱,强孙回,但凭远道寄音,频闻惮叹,岂谓临歧忍泪, 已是凶征,天道如此酷,家运如此衰,我命如此苦,纵使力尽蚕丝,眼枯鹃泣,难挽并州作故乡。”(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63页)

  28、林琴南《诫子书》“字谕琮儿知之:天下最难之事为收放心,而最易之事,则为提醒精神。精神一提醒,则后来艰难之状,历历布在眼前,放心不敛则自敛矣。凡血气未定之人,容易为人诱骗。你之朋友亦不是有心陷害,不过同是青年之人,阅历不深,毫无后顾之忧,一日畅快便过了一日,不如不觉将堂堂岁月积渐抛荒。一日抛荒,便种一月一年之根株。心情渐渐疏懒,以为凡事都有明日,不知靠明日便失之今日,逐日如此,不知不觉又度一月。一月不过三十日,试问一年有几个三十日?岂不可惜?而翁今年七十有二,未尝一日偷闲,正以来日无多,格外秘惜。汝年仅二十,如能如我勤勉,将来岂复可量。譬如商家,我之资本无多,能俭能勤,亦足支撑过日。汝年富力强,本钱充足,更能勤俭,发财便无限量。须知为人必先苦而后甜,不宜先甜而后苦。我在一日,汝便有一日之安饱,此不是甜境,是未来之苦境。汝若昧昧视为甜境,则苦境之来,正算不到是何时日。吾为汝计,方汲汲顾景,汝反偷闲往观电影,有何益处?不是作骗,便是狙劫,至侦探等等,全是教人为恶,毫无阅历之可言,观之殊损眼光。汝言夜间睡不着,必是课后与同学闲谈,不能就枕,率性出塾游玩,此即不能收敛放心处。放心一萌,则眼前便起一道愚云,将一身事业全行遮蔽。如道士炼丹,时时着魔,令汝七颠八倒,你当早早回头,习一静字,便是安心之法。由静生明,由明看到家境,则志气奋发矣。勉之勉之。癸亥四月二日父字。此书留观,不可抛弃。”

  (二)【陈寿祺家风学训】

  人物简介:陈寿祺(1771—1834)字恭甫、介祥、苇仁,号左海、梅修,晚号隐屏山人。清代汉学家,儒学大师。清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历广东、河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曾主讲泉州清源书院10年,道光三年(1823年)后主讲福州峰书院11年,培养造就了许多栋梁之才。陈寿祺经常痛斥时弊,激烈指责官场腐败,“文武官员犹不免养奸”、“为吏昏庸”、“吾乡近日之患莫甚于贿狱”。他指出鸦片祸害不能杜绝根源在于海关敛财,吏役肥私,洋商牟利。林则徐禁烟的指导思想与陈寿祺一脉相传。故居黄巷旧18号,新34号,系陈寿祺藏书楼(8万余卷)。倡修道光《福建通志》,任总纂。著《左海全集》。

  1、陈寿祺“婚嫁当择门户,非为财也”。“娶妇只求淑女,宁可论财择婿?宜访人才,岂容较产?且子弟诚贤,何藉乞怜裙带。”

  2、陈寿祺1825年春制订《鳌峰崇正讲堂规约八则》:“正心术”、“慎交游”、“广学问”、“稽习业”、“择经藉”、“严课规”、“肃威仪”、“严出入”。抨击科举制度是“驱天下尽纳利禄之途”,倡导书院以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为目标。(《三坊七巷》第3期29页)

  3、陈寿祺生平不饮不奕,惟手不释卷。教子以慎取舍,依忠厚为本。“教人务敦本,重立品,衡文亦必以法度”。

  4、陈寿祺题黄巷联:“里门名士传,冠冕侍臣家。”《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6页》

  5、陈寿祺:“非福人不能来福地,有龙脉才会有龙泉。”联语道出福人福地,龙脉龙泉的特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有福之州的热爱与赞誉。(《联话福州》36页)

  6、陈寿祺赠友人联:“岭外梅花仙作侣,座中修竹淡如人。”《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12页

  7、陈寿祺勉励林则徐为官要“清如江流滔,惠如海波广。”“许身稷禹伦,志士何所讳。”

  8、《闽县乡土志》载:“儒林陈寿棋子乔从附。字恭甫。官编修、记名御史。以外艰归。念母老,遂不复出。主讲泉州清源书院,旋主讲鳌峰书院。既在省,凡兴利除弊,常佐大吏为之。闽中自李光地、王士让、官献瑶为宋儒之学,兼崇汉儒。寿祺初受业于孟超然,为宋儒之学,及出朱珪,阮元之门,乃博闻强识,专为郑、许之学。以疏证经传,于闽中实开其端焉。兼善沈博绝丽之辞,词馆中尤推重,著作多有功经学。卒祀乡贤。子乔枞,举人,官抚州守。能继其业,亦著有《礼堂经说考》等,凡十种。”

  (三)【董执谊家训】

  人物简介:董炳章生于1828年,又名道行、炳昌,字琅山,号纫兰。清同治壬戌(1862年)举人,由祖籍长乐前董村迁居南后街。董炳章是一位对海峡两岸教育有贡献的儒学教谕。董执谊(1863-1942年),字藻翔,号藕根居士,出身书香门第。随父董炳章定居南后街。董执谊博学多才,诗文、联语、书法俱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曾出任盐官、省咨议局议员。归辞后专心治学,喜藏书。在南后街开设过“味芸庐”书坊,主营地方文献和书籍。董执谊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汲取民间文化,编纂修订、刊行了《闽都别记》。

  1、董执谊自撰联:“廿载羡私居,苟有苟完,居处敢忘先圣训。三楹成小筑,肯堂肯构,贻留犹望后人贤。”

  2、董执谊诗句:“世情只当看鱼鸟,宦味由来风马牛。”(《三坊七巷》总第八期19页)

  3、“能味芸,守正道,不自乱,则贞吉”。“贞吉”典故出自《易经》“谓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陈宝琛很欣赏董执谊仗义执言,正直能干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功绩,给董家题了一块木匾“贞吉居”。

  4、“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5、董执谊为福州城隍庙题联:“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则昌;为恶必灭,为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则灭。”

  6、母亲陈太恭人和祖母葛孺人长年坚持寒夜织布,培育董执谊读书直至二十年后中举。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为此特赠董家“寒梭两杼”金字堂匾,以为表彰。

  7、董执谊故居旧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苍松翠竹白梅兰。”(《三坊七巷》总第八期21页)

  8、董执谊:“枉说孙曾逾百指,传家经史赖谁通”。

  9、董执谊“生平不乐仕进,闭门治学”。陈培锟先生称董执谊“平居无事则购书千百卷,高可隐人,终日埋首其中,不问外事”。(《董执谊家传》121页)

  (四)【林枝春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林枝春(1699~1762年)字继仁,号青圃,闽县林浦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林浦村)人,故居黄巷兰桔里4号。乾隆二年(1737年)榜眼、江西学政。乾隆十七年(1752年)乞假回里,任鳌峰书院山长8年,先后培育门生近千人。

  1、林枝春家的门联:“庭余嘉荫,室有藏书,天下事随处可安,即此是雕梁画栋;卜得芳邻,居成美境,田舍翁问心已足,漫言应列鼎铭钟。”217页

  2、林枝春任江西督学时,认真阅卷,不贪名利,曾悬楹贴表白心迹“不看文章双眼瞎,若贪名利两儿亡”。

  3、林枝春题福建致用书院文昌阁联:“可知星象元司令;岂但文章始点头。”

  4、林枝春题福州孔庙明伦堂联:“方千里育贤之地,第一重入圣之门。”(《福州古今楹联集粹》15页)

  5、林枝春题鳌峰书院联:“坐里门内夕而朝,教不忘就尔事;习君子言尊以遍,学莫遍近其人。”(《福州古今楹联集粹》419页)

  6、林枝春题鳌峰书院联:“反已有真修,须留神检到心身界上;加工无别法,务着力打开义利关头。”(《福州古今楹联集粹》419页)

  7、林枝春为鳌峰书院题联:“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望修士苦;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

  (五)【陈衍家训、名言、诗词】

  人物简介:陈衍(1856-1937年),字叔伊,号石遗,晚称石遗老人,福州人,故居文儒坊三官堂(今大光里8号)。近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朴学家、经济学家,以其精深的诗学、儒学、经学、史学造诣在清末民初文坛上享有盛誉,著有大量诗文经史作品,所揭橥的“同光体”诗论对中国近代诗坛影响深远。被誉为“六百年来第一人”,留世诗词约1380首。

  1、“为学治业,均应辛勤,如啖余甘,先苦后甜。”

  注释:读书、工作,都要勤奋刻苦,就像吃余甘果,先是苦涩后有甘甜。

  2、“言和即小人,言战即君子。伏阙动万言,蹙国日百里。”

  注释:面对西方列强侵略瓜分中国,陈衍以诗明志,旗帜鲜明地表达抵抗的立场与态度,怒斥投降派屈辱求和、媚敌卖国的丑行。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良知与勇气,体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

  3、陈衍《通鉴纪事本末》:“从来治乱兴衰之故,成于兵事者固多,而用人理财各要政,尤为治乱兴衰之源。内政不修,民隐不恤,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兵乱恒由此兴焉。”

  注释:陈衍阐述国家“治乱兴衰”的思想,表面上是用兵打仗解决问题,但其根源是用人不当,内政不修,不关心体察百姓的痛苦,以致兵乱动荡。

  4、《童孙》诗云:“千家诗是潜夫选,三字经原伯厚成,盖世文人由此出,教坊科本漫争鸣。”注释:这是陈衍古稀之年写的一首诗,回忆幼年刻苦学习的情形。

  5、陈衍《何心与诗序》:“诗者,荒寒之路,无当乎利禄。”

  注释:诗无关乎利禄,诗人如同是荒寒路上的行人,与孤寂、艰辛相伴,必是真正的贤者。

  6、“谁知五柳孤松客,却在三坊七巷间。”释义:五柳孤松客指陶渊明,陈衍比喻坊巷中生活着志趣高雅的贤人。此诗广为流传,福州“三坊七巷”也因此诗闻名海内外。

  7、“有天下而不为,微斯人谁与归?”注释:1912年初,孙中山为促成南北统一,毅然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长林森促成孙中山的福州之行。陈衍撰此楹联张贴在欢迎大会场上,表现出孙中山忧国忧民和不恋总统职位的思想境界。

  8、“一人有一人自立之地位。老则老耳,何遗之有?”注释:辛亥革命后,许多遗臣寄希望于复辟,抵死不剪辫子,继续穿着清朝补服。陈衍率先剪去长辫,穿上便服,公开宣称不当封建遗老。表现了一代文人顺应历史潮流,不抱残守缺,支持革命的立场。

  9、陈衍《答林可山次韵时将续编闽诗录》:“文献销沉需博访,图书校勘想分程。因君触起思儿痛,庭竹凄潇听到明。”

  注释:1912年,陈衍诗赠林可山(林觉民之父),表达对文化事业仍孜孜不倦、永不言息之意。同时因林可山失子触发了陈衍思念儿子的痛苦,昭示其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家国之痛。

  10、“一双同梦生花笔,九万培风齐斗楂。”

  注释:钱锺书对陈衍学识与为人推崇备至,曾写诗文称颂陈衍,两人成为忘年交。钱锺书、杨绛新婚燕尔,陈衍题此贺联,表达赞赏与期望。此联至今仍悬挂在钱锺书和杨绛先生的书房中。

  11、陈衍挽夫人萧道安:“不共吟白头,李花开后君始病;行将作黄土,桂树丛生山之幽。”(《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96页)

  (陈衍家训、名言、诗词由其玄孙女陈逸提供)

  (六)【何振岱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何振岱,字梅生,号心与、觉庐、悦明,晚号梅叟。原籍福清,生于1867年12月,故居文儒坊大光里17号。他一生以教书卖诗文度日,诗、书、画无一不精,培育福州“十才女”,是“同光体”闽派的殿军人物,独树一帜。福州清末民国时期的文豪,主纂《西湖志》兼《福建通志》。著有《心与诗话》等。1952年2月去世,享年86岁。

  1、何振岱书房楹联:“定无后悔惟勤学,各有前因莫羡人。”

  2、何振岱的孙子何云说:“研几广才,积善养福”是祖父一生为人的准则。“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是祖父的座右铭。《晚年何振岱与三坊七巷》

  3、“只可雪中送炭,不必锦上添花”。“万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几见月当头。”“世间得失不须念,横琴作枕聊安眠”。

  4、《我春室文集》:“果行则取于坎之刚,育德则法乎艮之止。刚以达其流,止以导之轨。君子养源,必慎于始。”

  5、“助坏人就是助恶行凶,对人品不好之人应深恶痛绝。面对诱惑,多穷多苦都不能做坏事。”

  6、何振岱说:“文也诗也画也琴也,皆性也。”他時常勉勵學生注慎獨﹑善思量﹑惜筆墨﹑重切磋。先器識而後文藝﹐不僅要潛心學問﹐更重要的是先學做人。

  7、何振岱说:“脚是用来走路的,缠脚是对脚的残害。我妈我妻都缠了脚,你看她们多不方便,也不美观。身体一定要顺其自然才好啊!”

  8、何振岱对弟子们说:“人一落地,便是精灵,男女一样。弃婴之举,惨无人道。”何振岱共收养了六七个弃婴,并一一为她们取了名字。

  9、何云说:爷爷对自己的影响十分深远。“早上,不能睡懒觉,生活起居须自理,要到爷爷房间请安,一起锻炼身体、读书看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0、抗战期间,福州沦陷,日军托人聘何振岱为顾问,他严词拒绝说,宁可饿死,也不奉事日寇。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拟嘉奖坚不附敌人士,福州市府将其列为第一人,但他婉言谢绝。

  11、霜天晓角.读《饮水词》:“相爱如身。相怜始是真。两两牵肠镌骨,算古也、不多人。愿心互亲。莫求人绝尘。只恐炉香窗月。些少分、是前因。”

  12、郑孝胥当了汉奸,何振岱原与他有交,但此时国情压倒私情,他深明大义,一怒之下,将所有与诸往来信札诗文付之一炬,以示划清界线。

  13、蒋介石六十岁生日,时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拟请何振岱代其作贺寿文章,送润笔费3000元。何振岱宁愿守贫,不愿奉承,坚辞不为。

  (七)【郁达夫名言、诗词】

  人物简介: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为新文化运动作出卓越贡献。1921年,他和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发表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震惊了国内文坛。1928年6月,郁达夫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主编《大众文艺》,参加各种抗日组织。1938年底赴新加坡开展海外宣传工作,主编《星洲日报》《华侨周报》副刊。1942年与一批进步文化界人士撤退到印尼苏门答腊岛。陈嘉庚曾对夏衍说:“达夫先生不仅掩护了我,还援救了许多被捕的侨领”。郁达夫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郭沫若说:郁达夫有光辉的特异人格。在他身上有鲁迅的韧性,闻一多的刚性,郁达夫的柔性,是文坛的三绝。郁达夫曾三次来闽,曾客居早题巷1号,光祿坊30号刘家大院。

  1、“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2、美与善有时可以一致,有时可以分家,惟既真且美的,则非善不成。

  3、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

  4、郁达夫为福州南台双杭的《华报》题诗:“闽人风雅赖扶持,劲节堪为弱者师。最是国亡家破后,对花溅泪岂成诗。”脍炙人口,有南宋诗人陆游之风。

  5、《满江红》:“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会稽耻,终须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郁达夫作于福州于山戚公祠)

  6、“草木风声势未安,孤舟惶恐再经滩。地名末旦埋踪易,楫指中流转道难。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7、郁达夫自题联:“直以慵疏遭物议;莫抛心力作词人。” “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释义:联语述怀言志,不以世俗所羁,独以求知自乐,表明作者旷达之怀。

  8、1937年12月,日军攻陷杭州、富阳后,郁达夫的七十多岁老母亲不愿做亡国奴,被迫绝食,除夕饿死于家乡的鹳山。噩耗传到福州已是1938年春初,国仇家恨,双锤齐下,郁达夫悲恸欲绝,即在刘家大院景屏轩设灵堂遥祭,并亲自书写一联:“无母何依;此仇必报”,悬挂于其母遗像旁。决心化悲痛为力量,投入更广泛的全国性抗日洪流中去。

  (八)【萨本栋学风、名言】

  人物简介:萨本栋(18世)(1902.7.4—1949.1),字亚栋,号仁杰,蒙古族,故居朱紫坊22号。1922年赴美留学,1928年回国,著名物理学家,1937年6月任国立厦门大学首任校长,艰苦办学,自强不息,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大批人才。

  1、萨本栋待人处事哲学:“比好人更好,比坏人更坏”。

  2、萨本栋的堂弟萨师煊曾写道:“他在厦门大学当了7年校长,除初去时带了一个亲戚当秘书外,没有再引用我们家里一个亲人。在招生上,他也是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我们家中有几个堂弟、妹多次投考厦门大学,因分数不够,照样未被录取。”萨本栋多次拒绝一些国民党高官子女的入学要求,并公开表示:“绝不能拿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交易”。

  3、1944年初,教育部邀请外国专家到厦大讲学,一趾高气扬的英国人说中国人不讲卫生,愚昧无知,科学文化落后,中国人被欺侮是活该。 萨本栋义正辞严地指出:你讲的情况,尽管有些是事实,这既是近代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所导致,更是由于外国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人民头上造成的。

  4、萨本栋治校原则和处理各方面关系的信条:

  (1)自奉应俭约,工作应紧张,但不可伤及营养或害及卫生。

  (2)对于国魂所寄托事业,资助务必慷慨。

  (3)不应互相攻讦,做出为“亲者所痛,仇者所快”的事情。

  (4)在艰危中,须特别努力分内职务,务求无负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及政府将厦门大学收归国立之至意。

  (5)应先用客观的态度,观察并分析民众的痛苦,以作课余假中下乡训练民众的指南针;要记得衣食足而后知廉耻。

  (6)对于正在试做中,而成绩尚未表现的事业,千万不要大吹大擂。

  (7)举办一事,不要以首创者自诩;做完一事,不要以成功了自满,应牢记本校校训“止于至善”。

  (8)居于任何行政地位,应蹈规守法,切勿破坏行政系统。

  (9)到了一个新地方,要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再谋改革方法,不要自视太高,目空一切。

  (10)移入乡村,不当常说“这地真糟,什么东西都没有”;应时时想“此处尚好,还有不少人物”。

  (11)因负责做事而遭他人毁谤时,毋须灰心,要知道时髦的骂人艺术是“不骂不如自己者”。

  (12)对待诚恳的人,办法只应一个:就是同他一样诚恳;对待狠心的人却有两个办法:如果你能狠心,那么,不妨使用更狠的手段:如果你狠不下心,最好用诚恳的态度去感化他。

  (13)不要因为韩复榘而小看了我国抗战的军人;不要因为汤尔和而骂尽所有留日学生;不要因为郑孝胥而怀疑个个福建人;也不要因为傀儡戏演员中(注:指汉奸政权)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就自毁敌人视为眼中钉而方在萌芽中的我国高等教育。

  (14)青年可用理智来训导,不可用地位或势力来压迫。

  (15)学习教育的同学们,要知道教育家应有政治的头脑,但不可做政治的活动。

  (16)学习政治的同学们,将来上了政治舞台后,要善用教育原理与教育心理,但不得干涉教育行政。

  ……

  (20)要思想纪律化,最好去研究数理;要知道祖国的可爱,应当温习史地;语文不通顺的人,在学术界不会有地位;不动手做实验,休想控制大自然,以造福于国家及人群,这些是厘订本大学第一年课程的基本哲理,同学其善喻斯意!”

  (源自厦门大学陈华《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

  5、萨本栋墓碑文:“既悉心治校,而又严于律己,勤政之余,继以力学……,抗战时期,人民生活艰苦异常,公亦自奉如常人,食少事繁,积劳成疾”。以垂永久纪念。

  6、“萨本栋精神”:勤奋好学、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作风正派、坦荡无私、爱憎分明、严于律己、不谋私利的高贵品德;忠于事业、热爱祖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进取精神。”(源自厦门大学《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

  七、励志篇

  (人物:林白水、吴石、邓拓、黄任)

  (一)【林白水家风名言】

  人物简介:林白水1874年出生于闽侯县青圃村,故居文儒坊36号。本名林獬,字少泉。又名万里,号宣樊。先后使用过20多个笔名。“獬”:传说中的独角异兽,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必冲上去用角顶恶人。林白水的报人生涯,就颇具疾恶如仇、除暴安良的“獬性”。 林白水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参加反清活动,一生爱国爱民、不畏强权、坚持革命。从1901年开始办报到1926年被杀害期间,他先后在近10家报纸从事主编、编辑和撰稿工作,是当时新闻界与邵飘萍齐名的人物,被誉为报界先驱。邓拓1962年说,林白水“无论如何,最后盖棺论定,毕竟还是为反抗封建军阀、官僚而遭杀害的。”1985年,国家民政部追认林白水为革命烈士。林白水只活了52岁。其中26年生涯奉献给了“说真话、揭真相”的事业。

  1、林白水告读者:“鄙人办报三十年,从来援助民众,反对官僚军阀,以主持公道之故,牺牲功名利祿, 不稍顾惜,下狱数次,终不变其节操。”《辛亥革命与福州(347页)》

  2、林白水针对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曾经说道:“这些官吏,他本是替我们百姓办事的。……天下是我们百姓的天下,那些事体,全是我们百姓的事体,……倘使把我们这血汗换来的钱拿去三七二十一大家分去瞎用……又没有开个清账给我们百姓看看,做百姓的还是供给他们快活,那就万万不行的!”

  3、林白水于1899年春节期间,自杭州回榕,与表兄弟黄展云、黄翼云、方声涛等志士,在文儒坊卢家祠创办新式学堂“蒙学堂”,招收子弟亲戚约30余人,改革课程及内容,在校秘密组织“励志社”,培养革命青年,如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方声洞、陈与燊、陈更新、陈可钧等。

  4、林白水说:“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 “树改造报业之风声,做革新社会之前马”。

  5、当时新闻界对林白水评价很高:“无私无党,直言不讳者,白水一人而已。观其时评,无论任何军阀、任何政客、任何士民,有好坏处,莫不良心驱使,力加戒勉,且聪明绝顶,料事如神。”“词严义正,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污吏寒心,贪官切齿”。

  6、1904年,清廷筹办“万寿庆典”,为慈禧太后祝70寿辰,林白水在《警钟日报》写下一副长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此联既出,字字辛辣,令人拍案,各报无不争相转载,传诵一时。

  7、1926年8月5日,林白水在《社会日报》上发表了他人生最后一篇文章《官僚之运气》:“狗有狗运,猪有猪运,督办亦有督运,苟运气未到,不怕你有大来头,终难如愿也。某君者,人皆号之为某军阀之肾囊,因其终日系在某军阀之裤下,亦步亦趋,不离唇刻,有类于肾囊之累赞,终日悬于腿间也。此君热心做官,热心刮地皮,因是有口皆碑,而此次既不能得优缺总长,乃并一优缺督办亦不能得.....甚矣运气不能不讲也。”(注:文中所指张宗昌幕僚潘复,时任北京政府财政次长,林白水因此被杀害。)

  8、林白水死前留下遗书:“我绝命在顷刻,家中事一时无从说起,只好听之!爱女好好读书,以后择婿,须格外慎重。可电知陆儿回家照应。小林、宝玉和气过日,所有难决之事,请莪生、淮生、律阁、秋岳诸友帮忙。我生平不做亏心事,天应佑我家人也。丙寅八月七日夜四时万里绝笔。”

  9、闽侯县青圃林白水纪念堂楹联:“山林藏忠骨,白水浴丹心”(源自《联话福州》336页)

  (二)【吴石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吴石原名萃文,字虞薰,号湛然,闽侯县螺洲镇人。1894年农历8月15日生于累世寒儒之家,1911年吴石与少年好友吴仲禧一道参加福建北伐学生军。他先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武昌、保定军校。1929年赴日本炮兵学校和陆军大学留学,1935年回国任参谋本部第二厅处长。1936年2月授陆军少将,军事厅参谋长、参谋本部处长,后任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军政部任主任参谋兼部长办公室主任、史政局局长、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等职位。1950年6月因叛徒出卖遇害。

  1、吴石将军鼓励外孙黄楫:“追求光明,追求进步,做一个正直的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

  2、吴石赴台潜伏前坚定地表示:“自己的决心已经下得太晚了,为人民做的事太少,现在既然还有机会,个人风险算不了什么。”

  3、吴石将军在监狱中写下一首绝笔诗:“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对我翁。”

  4、吴石绝笔遗书:“余素不事资产,生活亦俭朴,手边有钱,均以购书或援助戚友.....所望儿辈体会余一生清廉,应知自立,为善人,谨守吾家清廉节俭家风,则吾意足矣。”

  (事迹)抗战初期吴石曾与周恩来、叶剑英交往接触。1947年4月,经何遂(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事变”后一直积极帮助共产党)、何康(中共地下党员)介绍,吴石和中共华东局书记刘晓、副书记刘长胜以及负责统战工作的张执一在上海华懋公寓会面,正式建立联系并接受中共领导,以极大勇气和忠诚投身我党隐秘战线情报工作。吴石是我党打入敌人内部的最高级别情报官 ,由中央军委叶剑英主管,何遂、何康(后任国家农业部长)父子及张执一单线联系。吴石为淮海战役、解放福建和全国战场提供了大量的重要情报,并将298箱国民党军队绝密档案献给解放军,阻止在福州外围修建永久性工事。其贡献在我党我军情报史上是罕见的。1949年8月,吴石赴台潜伏后,先后七次与华东局特派员朱枫会面,提供许多重要情报。毛泽东看后写诗称赞:“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1973年,周恩来总理力排众议,在毛主席的支持下,由国务院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周总理曾说:我们不能忘记在台湾的朋友。一个是张学良,另一个是吴石。吴石在福州的故居主要有两处:一处是福州仓山区螺洲镇的吴厝村1号祖宅;一处是他赴台前的临时住所,宫巷22号。

  (三)【邓拓诗词名言】

  人物简介:邓拓早年参加革命,18岁入党,25岁任报社主编,32岁主编第一本《毛泽东选集》。他集各种头衔于一身,终身职业革命家,新闻学家、政论家、历史学家、经济史学家、文学家、诗人、杂文家、书画收藏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曾任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长,1950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58年调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主管文教工作,负责主编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1960年起兼任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邓拓因受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逝世,终年54岁。1979年2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故居位于福州乌山北麓天皇岭东北坡下第一山房七号。

  1、《中秋》:“春去秋还几时圆?中秋又见月如盘。西风一马无余物,秋色满怀到李园。”抒发了诚挚的亲情和革命抱负。(《抗战与福建》247页)

  2、1942年3月7日,邓拓与丁一岚结为夫妻。邓拓以《心盟》为题借诗记情:“滹沱河畔定心盟,卷地风沙四野鸣,如此年时如此地,人间长此记深情。”

  3、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

  4、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当年风雨读书声,血火文章意不平。生欲济人应碌碌,心为革命自明明。艰辛化作他山石,赴蹈从知壮士情。岁月有穷愿无尽,四时检点听鸡鸣。

  注释:这是邓拓一首题赠友人的诗。籍以抒怀明志,面对风云变幻的复杂情况,勇于讲真话、讲真理,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革命精神。

  5、“人的劳动力能够创造社会的一切财富;人的劳动力本身也就是最大的社会财富。因此,爱护劳动力是发展生产、使国家富强的重大措施之一。”

  6、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毛主席手书《琵琶行》都是邓拓保存下来的。1961年,邓拓将苏东坡的真迹《潇湘竹石图》和唐伯虎、倪瓒、沈周、文征明、八大山人等人的作品共154件全部捐献给了中国美术馆。

  7、1966年5月17日夜,邓拓写了一封给北京市委领导的长信和一封给妻子的短信,他叮嘱妻儿:“永远做党的好儿女,做毛主席的好学生。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坚持革命到底,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奋斗到底”。

  8、邓拓自题联:“疆场无敌手,艺苑发奇光。”“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408页)

  9、丁一岚挽夫邓拓:“山海风波心盟永记,万家恨雪云际长明。”(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86页)

  10、赵朴初挽邓拓:“积毁铸沉冤,十年风雨燕山夜;丹心同皎日,千古昭垂赤县天。”肖克挽邓拓:“乌云迷漫惊奇案,唯罪唯功,青史无情得公论;采翰飞奔警世情,任劳任怨,黄泉闻报慰英魂。”吴作人挽邓拓:“话尽燕山,沉诗冤海;胸怀日月,遗惠民生。”邓拓为林祥谦陵园题联:“江汉岸边洒热血,枕峰山下吊忠魂。”(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157、285页)

  (四)【黄任】

  人物简介:黄任(1683-1768),许友外孙,著名诗人,藏砚家。字于莘,号莘田,自号十砚老人,永泰县白云乡人,官宦世家。少时随父黄湛至省城赴任而迁居福州城内光禄坊早题巷,自幼秉承家学,工诗书,善花鸟,偶写水墨兰竹。一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任过广东四会知县兼高要知县,清代康熙举人黄任秉性耿直,同情百姓曾捐俸煮粥赈济灾民,他不善于逢迎上司又作文讽刺政治腐败,官吏糊涂无能,置民生于不顾,因此得罪上司被撤职回乡。为官仅三年,返乡居福州城内光禄坊早题巷,蒔兰玩砚,纵情诗酒。著有《秋江集》《香草笺》,留世诗词970余首。主修《鼓山志》等。(本文来自:福州新闻网)

  1、黄任为购置砚石节衣缩食,终得良砚百余台,无一属于以权谋私所得。离任时“囊中仅端砚数方,诗稿数十册”,居外祖父许友旧址,“矮屋三楹,花竹秀野,图史纵横”,过着“诗成自谓万事足”的生活。黄任之女黄淑宨和黄淑畹亦为诗人才女。黄任晚年贫病交加,享年86岁。(《三坊七巷》总第八期68、69页)

  2、黄任《喜惠至成进士归里》诗云:“我家本儒术,名山开旧藏。力学如力穑,土物惟心藏。”

  3、黄任:“长天极目水漫漫,无垢无尘独自闲,四大正空面壁浚,犹留只履在人间。”

  4、黄任《杂诗》云:“不曾邀结不逢迎,直得人称懒慢名。今日始知嵇叔夜,断无书札答公卿。”

  5、黄任《寿山石》云:“神骨每凝秋涧水,精华多射暮山红。”(源自《联话福州》236页)

  八、家族系列篇

  (陈氏家族:陈若霖、陈承裘、陈宝琛、陈岱孙;郭氏家族:郭阶三、郭柏荫、郭柏苍、郭化若;林浦林氏家族:林镠、林瀚、林庭木昴、林庭机、林炫、林燫等;许氏家族:许均、许友、许良臣;叶氏家族:叶观国、叶申棻、叶申万、叶敬昌、叶仪昌、叶大焯、叶在琦、

  刘齐衢、刘齐衔、刘崇佑、刘崇伟、刘崇杰)

  (一)【陈氏家族家风家训】

  “螺江陈”始祖陈巨源,自第四世起定下四十八字辈序命名排列:“世克允文,惟尔永昌,宏道崇孔,孝敬泽长,明体达用,经术显扬,公忠佐理,祖训聿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远绍圣学,丕振家声。”(《福州世家》20页)

  人物简介:陈若霖(13世)官至刑部尚书,执法严明。“陈中丞在彼,知无冤民。”扬历中外四十余载,世咸以名臣许之。《陈若霖斩皇子》成为闽剧传统保留剧目。陈景亮(14世)云南布政使,秉公办事,为人正直,后因病辞官返乡。清朝同治、光绪时期,陈氏家族在科举上达到顶峰。陈承裘(15世)随父弃官回乡。陈承裘是“父子四进士,兄弟六科甲”的领头人。清朝进士三年一考,全国就三四百人,一省仅二三十人,一县还摊不上一人,而一个家庭连续进士、同榜进士。据统计,明清两代陈氏家族共有21名进士,110名举人,其声名之隆,文运之盛在历史上十分罕见,是当之无愧的科举世家、书香门第、名门望族。皇帝知悉亲笔题写“六子科甲”的匾额。“清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10万册),冠于全闽”。

  1、陈氏家族祖训:“吾族孝悌传家,诗书佑启。”(《福州世家》21页)

  2、清·刑部尚书陈若霖家训联:“务存厚道以培家运;勿因小忿而失至亲。”

  3、陈若霖:“能作好秀才,将相公侯从此始;得些真学问,礼义廉耻油然生。”

  4、陈若霖:“喜则相庆、忧则相吊,患则相救、贫则相恤,并推睦族之意以睦邻。”训戒“以强而凌弱,以众而暴寡,以富贵而欺贫贱,以妇言而离骨肉,以小忿而失至亲”。

  5、 陈承裘的六个儿子都中举,邻里熟人向他道贺,他却说:“我的母亲临终时握我的手说:你不要追慕做有钱人,能够好好读书,做个好秀才,我便瞑目了。"

  6、 陈承裘“生平好施与,以长厚待闾里,以诗礼课子孙”。

  7、陈承裘联语:“聪明原美质,非愚无以书实际;忠孝只嘉名,守正方不入歧趋。”陈家后代把此副联作为家训。(《福州古今楹联集粹》90页)

  8、陈承裘联语:“创业历艰辛,安享当思能负荷;处盈防满溢,吃亏还算占便宜。”陈家后代把此副联作为家训。

  9、陈氏家族后代儿媳夏月英说:“一代一代传下来,陈承裘、陈景亮、陈宝琛,都非常非常朴素,非常克俭,有钱就放在学楼里用。所以都为人,少为自己,这个非常传统,一代一代教育,都是这样下来的。”

  10、林则徐贺陈瑞霖七十寿联:“望重达尊,北斗尚书南极老恩承敬典,天启耆旧地行仙。”(《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35页)

  【陈宝琛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又号橘隐,晚署沧趣老人、听水老人。闽县(今福州市区)螺州人,世代簪缨之家,祖居文儒坊。晚清政治家、教育家、诗人和享有盛誉的书法家,刑部尚书陈若霖的曾孙,历经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13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21岁中进士,历任内阁学士、江西学政、钦差会办南洋大臣、礼部侍郎、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太子太傅衔太保等,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顾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后清帝逊位,陈宝琛为溥仪皇帝授读三年,备受恩宠。陈宝琛的可贵之处:以“激浊扬清”、“清明政治”为抱负,不畏权势,敢言直谏。呕心沥血,创办福建新学。反抗列强入侵,反对成立伪满国,不当日本傀儡,保持民族气节,体现坚贞的爱国情操。

  1、陈宝琛:“先知稼穑艰难;聪听祖考遗训。至乐无声唯孝悌;大羹有味是诗书”。

  2、家训:“持其志勿暴其气,敏於事而慎於言”。

  3、“与其过纵何如谨,到得能诚自会明”。

  4、“处於冰渊中,无忝於晚节”。释义:在剧变环境中,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错走一步,就要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做人谨慎,不可放纵,保持晚节。

  5、陈宝琛题联:“闽学鲁邹遗薰德,海滨犹古处;江潮衡宇接渊源,颖水本同宗。”(《福州古今楹联集粹》5页)

  6、陈宝琛为全闽师范学堂优级部(今福建师范大学)亲自题写校训:“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化民成俗其必为学。”学堂创办之初位于文儒坊三官堂。(《福州古今楹联集粹》155页)

  7、“自冶其性情,而后能冶人之性情;自励其志节,而后能励人以志节。” 这是陈宝琛在全闽师范学堂作的《开学告诫文》的一段话。

  8、“世变急,非兴学育才无以相济也”。“务以培人才,广教育为职志”。

  9、陈宝琛教导溥仪:“立大功成大业者,必有一番自治之能力,尤其动静起居食息诸事,皆有一定时刻。如曾国藩在军营里,每日必有日记数则,读书数篇。胡林翼在军营里,每日必读通鉴十篇,以为课程,丝毫不苟。其后二人果成勘定大乱之勋臣。近时,世界文明诸大国君,其于每日应于何时起身,何时运动、休息,皆有一定之时刻钟点,常久不变,故能使其国日臻强盛,人民享受幸福,非其明效大验欤!”陈宝琛75岁生日,溥仪亲笔题联:“老鹤无衰貌,寒松有本心。”

  10、陈宝琛题螺洲沧趣楼联:“余未四十作沧趣,听水二斋以娱亲。”(《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60页)

  11、陈宝琛题燕京学社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里东西本自同。”释义:此联作于1921年。联语以新名词,新观念入联,体现一个新字,表明了陈宝琛兼蓄中西文化的观点,体现其“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60页)

  12、陈宝琛为福州水部尚书庙题联:“惟公节义文章,是宋季第一流,不负科题垂史册;为神聪明正直,愿海滨百万户,永消灾患奉馨香。”(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63页)

  13、陈宝琛为福清石竹山观音大士殿题联:“虽痴人可与说梦,唯至诚为能前知。”(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121页)

  14、陈宝琛题螺洲天后宫联:“纷纷扰扰,都为名牵利引;平平坦坦,自然胸豁心开。”(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78页)

  15、陈宝琛、王眉寿墓联:“冰渊晚节期无忝,沧海余生会有涯。”(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05页)

  16、陈宝琛为福州仓山华严寺题联:“人世大难开口笑,肚皮终不合时宜。”释义:联语咏物抒怀,谐趣幽默,通俗易懂,而理念精宏,意在言外,别有寄寓。(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75页)

  17、挚友陈衍挽陈宝琛:“生憎虎豹当阑恶;转觉麒麟卧地安。”此联是陈衍对陈宝琛的评价,也是历史的盖棺论定。

  (二)【郭氏家族家风家训】

  郭氏家族有“四世七进士三翰林九举人”之荣,堪称福州大姓望族,“五子登科”为榕城一大佳话。晚清至民国初年,侯官郭氏之中有八个进士:郭柏荫、郭传昌、郭曾炘、郭曾凖、郭曾程、郭则澐、郭则江、郭则寿。四翰林:郭柏荫、郭曾炘、郭曾凖、郭则澐。十五个举人:郭阶三、郭柏心、郭柏蔚、郭柏苍、郭柏芗、郭式昌、郭元昌、郭名昌、郭溶﹙杰昌﹚、郭绩昌、郭事昌、郭曾熊、郭曾璵、郭曾焜、郭曾墀。

  1、郭阶三:“汝辈不可轻易教读,误人子弟与造就人才相去甚远矣。”郭阶三,清嘉庆二十一年举人,曾任连城、同安县教谕,所生的五个儿子皆登科第。

  2、郭柏荫题江苏抚署:“从田间来,问吾民疾苦;后天下乐,试观案哲襟怀。”“十九年晦遁自安,为感君恩投笔起三千里苍痍未复,每怀民瘼汗颜多。”(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54页)

  3、郭柏荫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4、郭柏荫为王有龄祠题联:“一门忠孝人皆仰,两字功名此最难。”《福州古今楹联集粹13页》

  5、郭柏荫楹联:“学道须从空处悟,修行当在静中求”。“诗得司空味外味,文如孟子醇外醇。”

  6、郭柏荫题凤池书院联:“文酒过从,喜蔗尾景佳,菜根味美;衣冠脱略,看投林鸟倦,出岫云闲。”(《联话福州》130页)

  7、郭柏荫结婚时,林则徐撰贺联:“具庆下兼重庆下,大登科接小登科。”释义:“具庆下,父母俱存;重庆下,祖父母俱在”,文人考上进士或举人,称“大登科”,结婚当新郎官称“小登科”。

  8、郭柏荫写下《悼亡诗》十首和《悼亡集序》,寄托对亡妻的哀思:“中年遭此,万事离披,儿女啼号,乡闾迨递,颠连之状、悲怆之怀有昨,一言所能罄者。”

  9、郭柏荫1863年致孙琴西札:“然宽之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服膺先哲,敢不勉旃?若必令竭泽而渔,则愿谢不敏耳。”译文:如果能少收一分税,百姓就能得到一分朝廷的恩赐。出于对先辈的敬仰,我哪里敢不认真做事情?假如让我竭泽而渔——把老百姓搜刮一空,我就要辞职了!

  人物简介:郭柏荫(1807—1884年),字远堂,故居位于黄巷东段北侧旧6、7号,新4号,俗称“五子登科”宅弟。1884年过世。道光十二年进士,曾任江苏按察使,布政使、广西巡抚、湖广总督。力主严禁鸦片进口,严禁种烟。在江苏任上,奏请因兵乱减少苏、松、泰三地税收,缓征各县漕粮,发纾民困。整顿治安、兴修水利,官声甚著。(摘自:福州新闻网 )

  10、郭柏苍“殚心于有用之学,旁及堪舆、星卜,事之。有益于宗族乡党者,皆规画久远。”其侄郭兆昌传日:“性颖而多识,强忍不屈,高尚其事。”(福建师大郭丹红《全闽明诗传》研究)

  11、郭柏苍《我私录》摘要:“爱不得一点委屈,既不济事也不成人。天子之尊,岂能语语如意事事快心?”

  12、郭柏苍《我私录》摘要:“要事先一番检点,省得事后百般弥缝。一番检点,放手便是完全;百般弥缝,到底还有破绽”。

  13、郭柏苍《我私录》摘要:“处处求便宜,用了这么多心机,已处处不便宜。为善何必即获福,却鲜有获祸;为恶未必即获祸,恐终不免祸。”“事事钻营,到头方知成败有天,回思赘矣晚矣。”

  14、郭柏苍《我私录》摘要:“家庭讲话,无序次且不求纯杂浅深。”

  (郭柏苍家风家训摘自《福建家训》329页)

  人物简介:郭柏苍,1815年生,又名弥苞,字蒹秋、青郎。侯官县人,家住城内黄巷。清藏书家、水利学家。著《闽产录异》,记载福建土特产、动植物和矿产等;主编《乌石山志》,辑录地方历史掌故《竹间十日话》;记述当时省城水利建设的《三元沟始末》、《新港开塞论》、《福州浚湖事略》、《闽会水利故》等书,诗文手稿《鄂跗草堂诗集》、《柳湄小榭诗集》、《全闽明诗传》等。光绪十六年(1890年)8月18日卒,终年76岁,葬于福州北门马鞍山。

  15、郭化若:“六十年来多少事,但留点墨在人间。”

  16、郭化若楹联:“遵其所闻行其所知,廉不言贫勤不言苦。”(《福州古今楹联集粹》7页)

  17、郭化若楹联:“读书心细丝抽茧,缚句功深石补天。”“十余年来,笑阶前花开花落;万千里路,看天外云聚云飞。”(《福州古今楹联集粹》512页)

  人物简介:郭化若,郭柏心的玄孙。原名郭可彬,又名郭俊英、化玉,著名军事理论、教育家,诗人、书法家。1904年生于福州化民营,曾居黄巷4号,家境贫寒。1925年报考黄浦军校名列榜首,同年加入共产党。蒋介石曾想提拔他做秘书被拒绝。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被毛泽东看中,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视为左膀右臂,任命为军事教育顾问,专门协助毛泽东从事军事理论研究。郭化若研究孙子兵法,毛泽东曾评价:“古有孙子,今有郭子”。曾任军委一局局长、第9兵团政委、华东公安军司令、上海防空司令员兼政委、南京军区副司令、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授中将军衔。著有《郭化若军事论文选集》、《新教育教学法》等。(《三坊七巷》总第8期39页)

  (三)【林浦林氏家族家风家训】

  家族主要成员:祖父林观,父亲林镠。在七场科举中有八人进士及第。林镠,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官抚州知府。林瀚,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官吏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次子:林庭木昴,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官工部尚书;九子:林庭机,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官工部、礼部尚书。孙:林炫,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官礼部郎中;林燫,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工部、礼部尚书;林烃,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官南京工部尚书。侄:林庭壆,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官户部给事中。《明史》记载:“明代三世五尚书,并得谥文,林氏一家而己”。林瀚官至南京吏部、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林瀚次子林庭木昂(工部尚书)、幼子林庭机(礼部尚书)、孙林燫(礼部尚书)、林烃(工部尚书)四人均官至尚书,获赠太子太保或太子少保,累世宫保,故称“世宫保”。“林氏三世五尚书,皆内行修洁,为时所称。”林瀚、林庭木昂、林燫祖孙三代都任过国子监祭酒(即国家最高学府校长)。“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国师三祭酒,五传十牧州”,一个家族,长达200年间,几代人薪火相传,如此大观“前此未有”。由林元美开启,子孙光前裕后,成就了一段家族传奇。自第十一世起,传袭迄今,已至四十六代。(源自《福州世家》82至87页)

  1、林氏家族祖训“内行修洁”。

  2、林瀚故居曾挂着他自撰的一副对联:“为官心存君国,读书志在圣贤”。是林瀚一生的信念,仕两京,历三朝,40多年的为官生涯,都在践行这句话的精神。

  3、林浦村林氏宗祠联最为著名:“进士难,进士不难,难得七科八进士;尚书贵,尚书非贵,贵在三代五尚书。”此联已被列入中华名联。祠堂中有一联:“国师三祭酒,宫保五尚书”。

  4、林瀚去世后,皇帝亲自颁发诰命和祭文。武宗帝朱厚照在诰命中盛赞他“出入三朝,始终一节”。世宗帝朱厚璁两次发祭文赞他“忧国忧民,时陈谠论,直躬守道,绰有高风。”

  5、林瀚生前同僚赞语谥辞。大臣王鏊评价:“宿德众尤向,百僚同倚仗。”“问学该博,内行修洁”,故学问、品行,足以存史、教化、资治,深受当时皇帝、群僚的崇仰。

  6、林瀚率先垂范,从严治监。十年间“待诸生恩义兼尽,凡差拨历事,皆有伦次,不容请托(不准走后门)。”

  7、林瀚儿孙在国子监学习,他对儿孙要求非常严格。家训告诫:“宜遵守监规,循序听拨长差或写本俱可。慎勿妄意争先,恐妨公道。非我家子孙所当为也,戒之,戒之!”

  人物简介:林元美为明朝历史人物,生于明建文三年(1401年),名谬,字元美,别号守庵。林氏家庙第二进有一厅堂叫“四知堂”,内悬林元美传神造像。据说“四知堂”是林元美早年致仕,自称“四知居士”而取名。林元美曾先后任知县、知府、知州,最后一“知”是其自为“知天命”而激流勇退之意。友人戴宏龄说:“知县、知州、知府人皆能之,惟知足人鲜能之,以之谓四知。”卒于1469年,葬于樟山。

  人物简介:林 瀚(1434-1519)字亨大,号泉山,生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明成化丙戌(1466年)科二甲第3名进士。他一生担任诸多官职,历任瀚林院庶吉士、编修、修撰、谕德,国子监祭酒,礼部右待郎,吏部左、右待郎,南京吏、兵二部尚书,并参赞机务。是入传《明史》的近代名臣。府第文儒坊42号。正德十四年(1519年)九月二十九日,林瀚辞世,享年86春。墓地现在福州南郊城门乡林浦村玉屏山东麓。

  (家风故事)林瀚一生十分重视加强自身修养,他的许多文章诗词、家书家训中,在读书做官、待人处事方面都自诫并训示儿孙志在圣贤。宗族内有孤贫者,林瀚总予以接济,见到有卖儿卖女的都为他们赎回,使他们有安身之所,还帮助他们的婚嫁之事。族内有人认为他的祖茔风水好,竟在旁边造墓。许多人对此事愤愤不平,要他干预。林瀚却宽容地说: “既然生时同一祠堂享受祖宗的荫庇,死时同葬一处有何不可!”后人以林瀚为楷模,传承效法他的精神,以致一地名人辈出。林浦村自明以来出了18名进士,67名举人,清乾隆二年出了榜眼林枝春,清末民国初还出了辛亥革命志士、林瀚十二代嫡孙林斯琛。明时共修三部《福州府志》,第一部就是由林瀚主持编纂的,史称正德庚辰版《福州府志》。后两部由林瀚两位孙子主持修定。三部府志修书长达近百年,都由林瀚祖孙三代主纂,实属不易。

  林庭机居所与严嵩为邻,却不与为交。他说:“人各有能、有不能,趋时干进非我所能也”。严嵩倒台后,庭机升为南京工部尚书,选派干员到芜湖关督促办税,肃清舞弊之风,每年增收2万余两。  穆宗登位,庭机改为南京礼部尚书。不久他的儿子林燫为礼部右侍郎,庭机便辞官告老,闭门不出,生活清淡无异于寒士。万历八年(1580年)林燫先庭机而逝。庭机老年失子,悲恸过度,遂不能起床,万历十五年逝世,年76岁,赠太子少保,谥文僖。著有《世翰堂稿》。

  林浦村家庙、宗祠众多,如“士大夫林公祠”、“济斋林公家庙”、“见泉林公家庙”等。其中最为壮观的是“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是明正德年间林瀚为其祖所建。家庙、宗祠均白墙黑柱,寓意林氏历代为官清明廉政,“一清二白”。日本琉球有“林姓会”,始祖林喜,原是林浦村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受明朝政府派遣,带领“闽人三十六姓”到琉球开发,以后留居琉球群岛,至今600多年,繁衍20余世,他们多次回乡寻根祭祖。家庙门内有一副“榜眼”横匾,为林枝春高中进士第二名而立。大厅悬挂进士匾、武解匾、文魁匾多达22面,还有各种楹联10余对。

  (四)【叶氏家族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叶氏家族是福州名门望族,子孙后代多俊杰。叶观国(1720—1792年),字家光,号毅庵,晚年又号存吾。清乾隆年间翰林院侍读,著名诗人,书法家。七子科甲。任学政十多年,两袖清凤。公正廉明。著有《老学斋随笔》、《绿筠书屋诗抄及《闽中杂记》。故居文儒坊西段北侧旧23号、新52号。

  1、叶观国曾对儿子说:“自吾祖宗以忠厚传家,未尝行一非分,作一害人事,故吾得仰承家荫,忝沐国恩。今汝辈幸席余业,尤当以惜福谦和为主,慎勿习为汰侈,刻薄自掊根基也。”

  2、叶观国《新居示儿子》:“挟持竞何具,享此书一束。肯构要儿孙,传家惟诵读。”

  3、“读书期致用,修绠成经纶。勋名成汉竹,膏泽被蒸民。”

  4、叶申棻(叶观国之子)等《毅庵府君行述》:“同朝讵公闻府君名,莫不交相推重,性刚正不苟言笑,然与人交蔼然可亲,无矜已傲物之色。故与其交者皆惮其严毅,而尤乐亲其和霁正。操行廉介,不妄取与,虽身居丰腴,自奉恒澹尤习勤劬,遇事不知劳瘁,每书‘俭以养廉,勤以补拙’二语于座右以自箴事。”

  5、叶申万曾言:“为政在认真,不在求异。寻常之事,勿以为易了,便自行之不尽耳。”叶申万(1773—1831),字惟千,号芷汀,叶观国六子。(《三山叶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6、叶敬昌(三代)《显考芷汀府君行状》:“府君教子严,而于不孝责望尤殷......自庆远邮书示之日:‘三代翰林,君恩祖德不可忘也。’其勉之不孝不克负先业。散馆改部曹,府君犹谆谆以勤慎居官为诫。不孝在吏部十余年,幸无陨越者,皆府君教也。”

  7、叶仪昌(三代)自署联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多见阙殆,多闻阙疑。”“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疑人不用,用人莫疑。”(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55页)

  8、叶大焯(五代)诫言儿子叶在琦(六代):“汝少年幸科第,今莅官,益当兢兢待士子,必以诚,有所为。勿苛妎。”

  9、叶在琦记叶大焯《行状》:“府君冲粹之养,于毁誉得失处之坦然,急人之急,忧人之忧,凡遇贫苦呼号,莫不黾勉而自奉俭约,积数十年如一日。”

  (以上源自《三山叶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五)【许氏家族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家族世居光禄坊,乾隆五十年(1785年)钦赐“七世同居”匾额。

  1、许均《读书涛园》诗叙述其家学渊源曰:“小子日无事,但事书与诗。诗书本世业,我宠惟受之。日月会常度,草木寄遐思。斯迈复斯征,黾勉无废时。斯文今未坠,眷言将在兹。皇祖有遗训,力学无自欺。”“在官严正有重望”。

  2、许友《春日园居》诗生动记述其家教事:“竹叶轻寒覆槛低,半瓢名酒读书时。老妻近晚穿针罢,戏念予诗教小儿。”

  3、许良臣(1694—1793)字思夔,号石泉,1759年任澳门同知。1760年其女许琛随父离宦回乡,“廿年宦橐萧条甚,只带离情返故邱。”为官清廉,回乡后清贫度日。《闽侯县志》记载:“归,食贫,久之。年七十无疾而终。”(《三坊七巷》第14期45页)

  (六)【龙山刘氏家族】

  家族主要成员:刘氏家族的祖先原籍河北省大名府龙山镇,家族号称龙山刘氏,一世祖刘宏海,长子刘彬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任福州右卫指挥使,世袭正三品昭勇将军,于是全家迁闽。其后历代为官。明朝因抗清失败,第十代从商。自十二代起又走上仕途。第十三代刘照于乾隆年间购置光禄坊刘家大院居住。

  刘家藩(14代)40余岁病逝,因父母皆丧,其子刘齐衢、刘齐衔(15代)由伯父刘家镇教养。刘家镇(14代),字奂为,家住光禄坊,宅曰“翍均居”。清嘉庆23年(1818)举人,大挑补南安县学训导,称病未视职。致力训诂音韵之学,精于鉴赏字画,藏书万卷;捐修西湖宛在堂、增广凤池书院学舍。抚养刘齐衢、刘齐衔两侄成长。刘家镇是林则徐的挚友,人称“刘百万”,刘家其时正当盛年。

  第15代:刘齐衢(1813-1860年)道光21年进士,刘齐衔兄,历知四川兴文、荣县、江津等县。故居光禄坊10-13号,现无存;刘齐衔(1815-1877年),道光21年进士,林则徐长婿,官至河南巡抚,故居现宫巷14号。

  第16代刘学恂,将家族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第17代:刘崇佑(1877-1942)清光绪20年举人,刘齐衔之孙,著名律师,为刘家企业提供政治支持;刘崇伟(1878-1958)刘齐衔之孙,著名工商企业家,福州电气公司和电话公司创始人之一,负责对外交际与筹款工作;刘崇杰(1880-1956)刘齐衔之孙,著名外交家,民国时期曾任外部部常务次和、驻德意志兼奥地利特命全权公使等职,为刘家企业提供政治支持;刘崇伦负责家族企业技术和管理工作;刘崇侃负责家族企业会计和总务管理工作。

  1、刘齐衔自撰河南官署联:“昌黎文必自己出,君实事可对人言。”(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85页)

  2、刘家家风:“老有所养,壮有所业,幼有所教”。

  3、从政作为:“绝弊惩强”,清明吏治,关注民生,力改腐败之风,勤勉政务,惟才是选。“修学校,清交代,勘垦荒”。

  4、经商理念:“躬节俭,裁漏卮,撤私税,徕商贾”。善于接受新事物,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网络人才,规模经营。

  人物简介:“名臣刘齐衔,字冰如。以户部郎出守德安,调汉阳。武汉三陷贼,齐衔躬节俭,勤抚集,民忘祸乱。时市舶初开,夷酋违约,据大别山,衔援约拒之,胡文忠深器重焉。全楚既清,文忠归守制,备列治行,荐可大用,乃擢陕西督粮道,权布政使。时胜保为钦差大臣,督陕军,骄恣甚。自华州退守,大吏莫敢言,齐衔密请奏调将军多隆阿,又乞援于楚,胜保具疏诬劾,不报。寻,客兵至,关右以安,其功最大。调河南布政使,又值地方糜烂,且筹协济西征之饷。衔悉心为治,岁增正杂二十余万,事以济。官豫九年,久权抚篆,以赈饥罣误去官,卒于汴。光绪戊子,河南巡抚倪文蔚奏雪其事,复原官。”刘齐衔是清末民初福州首富“电光刘”产业的前期奠基者。

  循吏刘齐衢,字绮田。与同产弟齐衔同举进士,以知县官四川,任江津、兴安诸县。时川匪蓝大顺等倡乱,江津当其冲,齐衢严保甲,讲乡约,与绅民和衷讲求,凡陋规尽汰焉。尝谓清乱之源,在勿使民为盗,果能老有所养,壮有所业,幼有所教,民咸自乐其乐,孰甘为匪而自蹈危地?故其恤民倍至,因而债负钜万,不顾也。旋以劳卒官,川绅御史袁方城等列名二百余人请于当轴免追,民闻之,争相投赠。柩既归,子学鋆留清交代,民又争相款待,曰:“吾令君子也。”其遗爱在人若此。族弟齐浔,以侯官籍登进士第,授户部,出守廉州。时钦,邕迭告警,浔悉力筹防几十年,北海即元之海北道。一方倚以安焉。引疾归卒。族弟齐煜大挑江苏令,以转漕,殁于海,特旨优恤,赠太仆卿。

  刘崇佑(1877-1942)字厚诚,号菘生,刘齐衔之孙。清光绪二十年举人,著名律师,故居现宫巷14号。刘崇佑早年办学、从政。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他见国事日非,退出政界,专任律师,并兼主持《北京晨报》他为人正直,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曾三次伸张正义,营救爱国者。第一次,民国八年(1919年5月)爆发五四运动,军阀当局镇压学生运动,逮捕大批学生。为维护民族大义,刘崇佑替北京大学学生辩护并获胜,北大以千人名义赠予大银杯留念。第二次,民国九年(1920)"一·二九"惨案中,天津南开大学周恩来等进步学生被囚半年,受天津学生联合会委托,刘崇佑为之辩护。在法庭上,他据理力争,迫使当局释放周恩来等人。第三次,抗日战争初,沈钧儒、邹韬奋、史良等"七君子",因致力抗日救国运动,而被国民党当局囚禁于苏州监狱,刘崇佑亲任律师团首席辩护人,出庭护辩,为世人所钦。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时,刘崇佑赠银资助成行,留学期间还经常提供生活费用。1942年他病逝后,周恩来称赞说:“刘崇佑先生是中国一位有正义感的大律师。”

  九、修身齐家篇

  (叶向高、龚易图、杨庆琛、张际亮、林昌彝、林庆铨)

  【叶向高家族家风】

  人物简介:叶向高(1559年-1627年)字进卿,号台山,晚年自号福庐山人。福建福清港头镇后叶村人。叶向高是明朝有名的宰辅,一生经历明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五朝,曾担任万历、泰昌、天启三朝首辅。明朝“三朝元老” ,晚明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工诗文,精棋艺”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明万历、天启年间,叶向高两度出任内阁首辅大臣,历时十三年。在任期间大败倭寇、驱赶荷兰入侵者,粉碎了他们霸占台湾的图谋。叶向高辅佐的两位皇帝,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天启四年(1624年),他在请求20多次,先后打了六十余封辞职报告,于万历42年获准致仕回乡。十五岁的朱由校继位,年号天启,庙号熹宗,下诏召叶向高入朝辅政。天启帝是一位能工巧匠,却不是当皇帝的料。他整天忙于木工制作,以至皇权旁落,太监魏忠贤乘机掌控朝政。叶向高夹在两大对立阵营之间受气。最后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于天启四年再度辞职,退出政治生涯。天启七年(1627)在家中病逝,享年69岁。待到思宗即位,诛杀了魏忠贤后,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文忠。叶向高告老返乡后,在福州朱紫坊芙蓉园居住了近十年。晚清时,芙蓉园由退职归榕的湖南布政使龚易图购置,精心打理成为福州私家四大名园之一。

  叶氏家族主要成员:叶宜兴至他的第八代都是单传,直至第九代才生下两个儿子。至第十一代才有兄弟二人,老大早逝,老二叶仕俨,是叶向高的曾祖。叶家此时家财日盛,成为耕读之家。仕俨生子广彬,广俨生子朝荣,朝荣生子向高、向亮、向永、向亨。叶向高生子叶成学、成敏、成昌及六女。

  1、叶仕俨:“钱财如天上浮云,能聚能散,聚财要聚得有德,散财要散得有义,要千载留名。

  2、叶朝荣告诫儿子:“惟恬淡可以立身,信忠僦斯可以事君处友。”叶向高深受影响,一直谨守家训,奉为座右铭。

  3、叶向高为自家题联:“黄阁误承恩,怅异日经纶,辜负了金瓯玉牒;青山频入梦,留衰年筋力,安排着竹杖芒鞋。”(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124页)

  4、叶向高“绝不敢营身肥家,徇私罔上,以成心而违众,以胜心而败群,以名心而要誉,以党心而植交,以患得患失心而固位,负圣主之虚怀,犯万世之公论。”

  5、大学士、首辅叶向高说:恐宗社之忧,不在敌国外患,而即在庙堂之上也!(《明史叶向高传》)

  6、叶向高《韩魏国不分善恶黑白论》中说:“天下之患,非独小人为之也,君子亦有过焉。君子之过何也?好鹜于标植而不察于事端,太露于町畦而不详于制度。激于意气之奋而不及长远之虑。此皆君子之过也”。

  7、万历三十八年,叶向高在《条陈各项急务疏》中提到:“从来天下祸乱,皆由于人情之郁结。今日郁结异常,必有异常之变。科道官号称言路,非但朝廷耳目,亦系咽喉。咽喉一塞,则饮食皆无。今言官举劾条陈,一概不报。”

  8、叶向高认为,“人心者,国家之所恃以立,安危存亡皆系于此。苟人心不摇,即有祸乱,亦不至糜烂决裂而不可救。今日人心以征调转输之苦,处处骚动,人人不安。”

  9、叶向高:“今日门户各党,各有君子,各有小人。”所以在选拔人才方面应该“去其小人,用其君子,不论其何党,乃为荡平之道。”主张用人唯贤。

  10、叶向高为福清隐元纪念堂题联:“溯唐宋元明清,临济法灯辉海外;历汉加蒙日藏,檗山僧史耀人间。”“指劝侨胞,同解义囊,多种福田光梓里;护僧清修,重兴宝刹,培成福果荫家乡。”(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128页)

  11、 叶向高在《云山社祠记》中说,在京时“多冠盖贵人,然念乡之父老愈甚……岁当荐饥,余惧乡之人不获遂其生,比闻稍登,未尝不色喜也,盖余不能一日忘乡之人”。叶向高力所能及地为父老乡亲做好事、善事。

  12、叶向高题北京市福州会馆燕誉堂、义园三联:“万里海天臣子;一堂桑梓弟兄。”“满眼蓬蒿游子泪;一盂麦饭故乡情。”“寄语往来人,莫为功名抛骨肉;伤心丘垄地,得归桑梓即蓬莱。”(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06页)

  13、叶向高为福州北峰林阳寺题联:“安知住世君非佛,想是前身我亦僧”。(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94页)

  14、叶向高题福清市石竹山留题洞:“一自名山传梦后;而今玉带愧横腰。”

  15、《明史·叶向高传》载:“为人光明忠厚,有德量,好扶植善类。”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赞誉叶向高:“公疏通明敏,小心恭顺,受神庙特眷,当宫府暌隔党论纷呶之日,以调停剂和为能事。” 清代史学家陈鼎说,“熹宗之朝,群奸扰攘,百佞森立,即使周公为政,安能辅此童昏之君,制此虎狼之众哉!况台山先生乎然。台山在而调护清流,尚可苟延国脉,至台山先生去而明亡矣。”

  16、礼部尚书泉州人林欲辑评论叶向高:“休休大度,廉公无私,在内阁七年,未尝害一人,未尝受人金钱,未尝向六部请办一件私事。”不受别人的钱,也不会有钱送给别人,不请别人办一件私事,别人也不会想请他办私事。这种品质难能可贵,但也容易与人结怨。

  17、明万历36年,内阁只有叶向高一人,即上疏请求增补阁臣:“今天下事百孔千疮,非臣一人所能补塞;今天下人情鼎沸纠纷,非臣一人所能厌服。臣之在此,如孤洲涉险,唯忧同济之无人;如穷卒守边,唯恐更番之不早。”为了增补阁臣,叶向高陆续上了一百多道奏疏。可是,万历就是拖着不补。“不知今日世界,有何神机妙策,可以挽回今日圣心;更有何忠谋至计,可以感动海内之广贤。”他先后上了六十几道辞呈。万历帝下圣旨:“卿宜善摄,为国爱身,以需召用。

  (资料)叶向高与传教士利玛窦·艾儒略交情甚厚。利玛窦1610年5月11日病逝北京。“叶公为其上书朝廷请求赐葬”,理由是“自古来宾,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乎?毋论其他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经过叶向高多方交涉,利玛窦最后得以准许葬于京郊。叶向高赠诗艾儒略曰:“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言慕中华风,深契吾儒里。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 叶向高的长孙叶益蕃还带头发起募捐,在福州城内宫巷修建了福州历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三山堂,这明显是受叶向高的影响。

  (故事)祖父叶广彬:“日长似岁闲方觉,”叶向高:“夜永如年卧不知”。“小厕仔(小名)说:“职公事常勤劳忙碌,唯独今天闲着没事,才觉得日子很长,所以说:’日长似岁闲方觉。’我小孩贪睡,夜晚和白天虽然一样长,但一睡下,一鼓透天明,因此。’夜永如年卧不知’。母亲林夫人出上句:“依奶炊糖粿,一团和气;” 叶向高想了想,拿起一串鞭炮,放了起来,随口对道:“厕仔放炮仗,万象回春。”

  (二)【龚易图家风诗词】

  人物简介:龚易图(1835—1894年),晚号含真、含晶,诗人、藏书家、慈善家,20岁中举、23岁中进士,曾任云南知县、济南知府,广东布政使。故居南街通贤境,还有四处私家园林:朱紫坊花园弄芙蓉园、乌石山双骖园、环碧轩(三山旧馆)等。著有《乌石山房诗存》。

  1、龚易图离任济南知府作留别诗:“为政不在言,推诚人自孚,吏民绝欺罔,鉴我愚中愚”。

  2、“萍踪奔走惯天涯,万里归来独看花。闲向故乡生白发,冷从僻市觅丹砂。”

  3、“在山泉水在山云,静到无心百不闻;布袜青鞋经早惯,不知冠盖有纷纭。”

  4、乌石山“双骖园”藏书楼的对联:“读书如女工,一月得四五日;传经授弟子,插架有十万籖。”

  5、龚易图题朱紫坊联:“旁人错比杨雄宅,日暮聊为梁公吟。”《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6页》

  6、龚易图题大通楼书斋联:“藏书岂为儿孙计,有志都教馆阁登。”《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57页

  (三)【杨庆琛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杨庆琛(1782-1867),原名际春,字廷元,号雪椒,别署云山行脚僧,晚号绛雪老人,侯官(今福州)人。家住宫巷22号。自幼嗜书好学,13岁肄业于鳌峰山长郑光策之门,与梁章钜、林则徐、廖鸿荃等人同为郑门高足。受郑光策影响,接受了经世致用之学,日后致力于经世致用之道,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清嘉庆九年(1804年)举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始成进士。历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安徽宁池太广兵备道、湖南按察使、山东布政使,代理巡抚兼署学政;入京授光禄寺卿。乞归家居20年余。历遍省内外名山大川,吟咏不疲。著有《绛雪山房诗集》等。

  1、杨庆琛 :“子孙贤而多财,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其过。”

  2、杨庆琛《宫巷》一诗咏道:“拍肩挹袂赋仙居,拱极楼前舁笋舆。园绮衣冠图治社,金银宫阙梦华胥。但凭善俗成仁里,自爱吾庐读我书,秋景数峰塘半亩,此中客得老樵渔。”诗中不仅表现了作者园林生活怡得自然,而且道出了“自爱吾庐读我书”的情趣,反映了小巷深处书香人家的生活。(福州新闻网)

  3、杨庆琛曾云:“嫏嬛游后乐何如,漆简琳函秘府储。自笑冷官成嗜癖,惯拼薄俸买奇书。”“惟拥书吟啸,夜分不休,老而弥笃”。刻画了自己嗜书好学的形象。

  4、《七十初度自述十二首》:“忽忽光阴七十年,敢言裕后与承先。才非迈众驽终钝,老尚耽书蠢自怜。每饭未忘君国事,一廛常盼子孙贤。”他虽已年老,仍耽于书并关心国家大事,也希望子孙贤。

  5、家风故事:杨庆琛的同僚刘韵珂来福州任闽浙总督时,亲戚中有从事盐业的人想求杨庆琛向刘韵珂说句好话,以便好办事,于是带上银子到宫巷来找杨庆琛。杨庆琛以为他是为祝寿而来,很客气地予以接待。亲戚献上一包银子,杨庆琛问:“里面是什么东西?”亲戚说:“这是一千两银子,给您老人家祝寿。”然后说明来意。杨庆琛勃然大怒,说:“我一句话难道只值千金,但千金不能买我一句话。”这位亲戚很不好意思地退回。

  (资料)杨庆琛题鼓山更衣亭:“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100页)

  (四)【张际亮家风、名言、诗词】

  人物简介:张际亮(1799-1843)字亨甫,号华胥大夫、松寥山人,福建建宁县溪口镇渠村人,曾居郎官巷。鸦片战争时期享有盛誉的爱国诗人,张际亮与魏源、龚自珍、汤鹏并称为“道光四子”。张际亮一生创作诗文上千卷“万余首”,流传至今的还有32卷、3078首。其诗较多反映了社会现实,揭露了腐败清王朝的政敝民贫,表达自己除弊济民的愿望。张际亮一生未入仕,又与庸俗士大夫格格不入,以敢于讽刺权贵,得“狂名”。他自己说:“十年倦游,半生负气,而甘为道途仆仆,触风尘之扰扰哉?然而不得已,命耳!”

  1、张际亮:“一身不给忧天下,万里无端在眼中。此去倦游惊岁月,古来多难试英雄。闲门长者回车马,远道征人逐塞鸿。回首五云高绝处,应知天末有秋风。”

  2、1828年《金台残泪记》:“今天下之计,在用申、韩之法,核名实,严刑赏;用管、商之法,理财用,强军国;若家习节俭,人怀教富,则本振而末无不举,源澄而流无不清,蠹政者皆将自革。”

  3、张际亮《浴日亭》:“毒土换黄金,千万去中原,岁税复几何,容此丑类尊。”反映了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唤醒民众要深知国家与民族面临的巨大危机。

  4、《车中见西山口号》:试马春城晚更凉,百年空剩鬓丝长。 西山不改青苍色,却为人间送夕阳。

  5、张际亮:“盖自乾隆、嘉庆以来,类多以诗干贵显。文轻薄,比之于器,则供人之玩好者也,比之于声,则荡人之心魄者也。此谓失是非,居谄谀,奖贪淫,丧礼义。久之而害于风俗人心。”

  6、林则徐称道张际亮的诗:“高歌凌白雪,奇句落青天。誉起连城价,名高斗剑篇。”

  7、张际亮《述旧绝句》:“郎官巷古半乡人,天后祠前记比邻。往日儿童头角异,可知吾亦太仓陈。”

  (五)【林昌彝家风】

  1、林昌彝堂对:“愿留余巧还天地,学积阴功遣子孙。”

  2、林昌彝题道署联:“不惜薄领贤劳,十步以内,必有芳草;且得琴书乐趣,数弓之地,兼种名花。”(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62、363页)

  3、林昌彝七十自题联:“七十古来稀,去日已多来日少;百年曾有几,生时且乐死时休。”

  4、沈葆桢贺林昌彝(老师)寿联:“寿世文章,一代斗山韩吏部;等身著作,六经渊海郑司农。”(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44页)

  5、何绍基赠林昌彝联:“博古证今,知体达用;明善改过,敬身畏天。”(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73页)

  6、何绍基(子贞)赠林昌彝联:“学有经法,通知时事;行无瑕尤,直似古人。”

  7、《南京条约》被迫签订后,福州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英人强占乌石山积翠寺、神光寺。林昌彝非常气愤,他在《海天琴思录》中谈到,想操强弓毒矢以射之。撰三联:“张我弓而挟人矢,蕴其志以待其时。”“楼对乌山,半兽蹄鸟迹;图披虎旅,操毒矢强弓。”“但愿苍天生有眼,终教白鬼死无皮。”并绘《射鹰驱狼图》以表心志,并名所居之楼为“射鹰楼”。

  8、林昌彝挽妻周蕊芬联:“薪米为心劳,进臼为形劳,针线刀尺为神劳,溯卅年菇苦自甘,方期苜蓿成阴,与偕白首;荆布无怨言,冷暖无(女石)言,伯叔妯娌无潜言,遍三党同声相赞,讵料()苓乏术,竟断青弦。”(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78页)

  9、林昌彝之子林庆铨挽父:“生丁、生贵、生财,福地全凭山水毓;积德、积功、积行,心田惟望子孙耕。”(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04页)

  10、林庆铨自题联:“奉天语褒嘉,不为浮靡之学,溯先人道德,当思砥砺成材。”(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375页)

  11、林庆铨自题捕署:“官何必礼拜相封侯,家人团聚如故乡,亦足以乐;居无事雕梁广厦,杯酒笑谈来益友,小住为佳。”

  【人物简介】林昌彝(1803—1876)字蕙常,又字芗溪,晚号茶叟、五虎山人等,出生庶门,林则徐族兄。道光十九年(1839年)举人,治经精博,文学家。平生足迹半天下。故居宫巷。

  十、其他人物

  (程师孟、梁鸣谦、黄钟瑛、刘冠雄、高惟一、陈存谈、程家小院)

  (一)【程师孟】(1015-1092年),字公辟,号正议,苏州吴县人。宋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熙宁元年(1064年)以光禄卿出任福州知府,修子城城墙、疏浚河湟、建庙学厅舍,为政简明率直。卒年78岁。洪、福、广、越州皆有生祠。

  1、程师孟《福州》诗云:故国楼台千佛寺,新城歌舞万人家。《入学》诗日:城里人家半读书,学校未尝虚里巷。

  2、《宋史》评价程师孟治理福州的政绩:“筑子城,建学校,治行最东南”。

  3、程师孟《游玉尺山寺》:“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 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由此而来。

  4、《科漏新成》:“台门新漏一声闻,从此朝昏百刻分。他日郡人思太守,也须谈及叶参军。风雨虽昏漏不移,百年应未失毫釐。须知万户千门里,正得人间吉凶时。风雨虽昏漏不移,百年应未失毫厘。须知万户千门里,正得人间吉凶时。”

  5、程师孟:“每日要忙须一到,夜深长是点灯来。”

  6、“城中无事喜寻山,千里提封并海宽。宾客相从筵既冷,士民同出食犹寒。芳园病叶堆何限,古院闲花落几般。谁道异乡多感慨,登临迟却十年官。”

  7、《入涌泉道中》“告老清朝分自安,从今荣悴不相关。有愁方见田家乐,无事才知钓叟閒。世故要看终始后,人生未免是非间。妇愤更在公茔侧,一舸夷犹遂往还。”

  8、书法家米芾:“程师孟以文学登科,以政绩升迁,以言语折服敌人,以恬退告老。”

  (二)【梁鸣谦】(1826 一 1877) 字礼堂,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人。清咸丰九年(1859)进士,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军机处稽勋司行走,同治六年(1867)被沈葆桢聘为船政幕府,以船政功,加三品衔。曾随沈巡视台湾,一切奏章皆出其手,并提议福建巡抚移驻台湾,为郑成功建祠等。以抚台功加二品衔,光绪元年(1875)随沈返闽,从沈两江总督任,次年回闽,任鳌峰书院山长。后回福州莹江书院任教。故居在衣锦坊闽山巷9号。

  鸣谦题天后宫联“自神禹后,一人茂盛德在水;由大宋来。千古宗祀配天。”

  梁鸣谦挽内:“百年总有散场时,就现在较量,自会君亡留我在;万事即今挥手罢,痛半生辛苦,不知泪尽但神伤。”

  (三)【黄钟瑛】福州人,1869年10月24日生,原名建勋、良铿,又名鎏,号赞侯。祖籍长乐古槐镇青山村。1882年考入船政学堂,1894年随“济远”舰参与甲午海战、黄海战役和威海保卫战。1911年担任临时舰队司令,率领舰队起义参加革命军。1911年11月15日任海军总长,1912年1月1日被孙中山任命为海军总长兼总司令。南北统一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大总统,黄钟瑛不为其所拉拢,也随孙中山之后自请解职,并举刘冠雄任海军总长。同年10月黄钟瑛操劳过度,吐血满盆,12月病逝于上海,民国政府以海军上将优恤。1913年1月黄钟瑛的灵柩运回福州,9月4日葬于福卅金牛山北麓梅亭村南侧其父母的坟旁。

  1、黄钟瑛响应武昌起义召集士卒说:“我们是汉族人民,应当效忠于祖国,现在时机已到,不可错过,但是意志要坚定,共和国军人的资格,在于刚健中正,确乎其不可拔,而后贞固足以干事,这是成功的枢纽。诸君有志革命,以求复兴我中华,一定要铲除旧习,严于自治,决不可损害军人的名誉,给人民带来耻辱,这是我对诸君的厚望。”

  2、孙中山挽黄钟瑛:“尽力民国最多,缔造艰难,回首思南都寿侣;屈指将才有几,老成凋谢,伤心问东亚海权。”对黄钟瑛一生给以很高评价。黄兴挽联:“一举夺得扬子江,汉势不孤,黯收幕南王气;六州齐传奈尔逊,将星忽殒,独存海上雄风。”严复挽联为:“封侯意疏阔,呕血事酸辛。”

  (四)【刘冠雄家风】

  刘冠雄任海军总长时,北洋政府利用海军舰队的力量取得了福建的统治。李厚基任福建督军兼省长后,为了厚报于他,出资修建在云冈的刘氏宗祠,数年完工,巍峨堂皇,盛极一时,1920年刘冠雄从北京回乡参加宗祠落成暨祭祖大典。他回想当年家境贫寒,父亲箍桶为生,养活全家;如今富贵满门,不应忘掉根本。于是,他叫人特制一副“箍桶担”,髹以朱漆,高悬于宗祠的中梁上,以教育后人。此举得到广大父老乡亲的赞举,一时传为佳话。

  人物简介:刘冠雄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受命统领江防舰队,辛亥革命中参加海军起义。1912年至1919年任海军总长。(注:刘冠雄后人表示愿提供有关资料)

  (五)【陈存谈】三坊七巷同利肉燕老铺第三代传人陈存谈2002年临终之际写给妻子赵英英:“夫唱妇随,勤劳恩爱于世;任劳任怨,俭朴乐观一生。”同利肉燕店门口的一副楹联:“巧手飞槌打就传统闽都美馔,开心献艺捧出民间太平佳肴。”(《三坊七巷》创刊号55页)

  (六)【高惟一】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明修撰罗伦《赠高孝子惟一》诗曰:“三年蔬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此诗广为流传,巷内人家多以孝尽心,以文励志,形成古朴民风。

  (七)【安民巷程家小院】大厅柱联:“家传博士良规,读书缵言具探元本;世仰宰官治绩,立身行事同颂廉平。”“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孝友家为政;诗书性所敦。” 程家小院为清末建筑,小巧玲珑,前临安民巷,后与林则徐次子林聪彝故居隔墙。有大厅、屏门、天井、厢房、花厅、后院等,斗拱、楹联等均保留清代原貌,是三坊七巷中完整的典型民居。房主人程氏是菲律宾华侨,20世纪50年代初购买了这家小院,从不出租和借给外人居住,十分珍惜,房屋内的摆设一直保留传统风格,没有进行改建。1992年鼓楼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称为“安民巷52号程家小院”。

(责任编辑: 黄友燕)
名人家风家训_福州文明网
insert title here
地方文明网
"));
主办单位: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亚博yabo投注网站的技术支持:福州市邮政局科研所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