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车票,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中秋来临之际,网友“薇薇”模仿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论坛上吐露“思乡之情”,得到许多网友的回应。
月圆人圆,家人团聚,是千百年来的中秋内涵。但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游子返乡探亲往往纠结于假期的短暂和路费的高昂,团聚之时往往又纠结于如何过出中秋节的味道,更有人把中秋节当作又一个送礼、请客的好时机。
传统的中秋节如何完美地融入现代社会,让“月饼节”真正回归“亲情节”,考验着现代人的智慧。
都市外乡人的纠结:团圆与成本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北漂族”还是“南下族”,都渴望中秋团聚,回家过节。然而,团圆成本高、过节形式单一等因素始终困扰着他们。
“在家待了两天半,花掉半个月工资。”坐高铁返回武汉的宛小丹心疼地说。往返路费1000多元,买礼品500元,请人吃饭500元,总成本2000多元,对刚工作没多久的她来说,压力不小。
家住内蒙古包头的杨虹自从到深圳工作后,已有8年没回家过中秋了。杨虹说,从深圳到包头来回订机票要4000多元,一个月的工资马上少了一半;坐火车则要40多个小时,到家时假期又过了一半,怎么走都是“吃力不讨好”。
中秋给异乡游子带来的是淡淡的思乡之苦。杨虹告诉记者,小时候在老家过中秋时,会有“献月亮”的仪式。家人用面粉、红糖、鸡蛋做成一个脸盆大的月饼,与成熟的瓜果一起摆在供桌上,然后对着月亮为全家人祈福。“如今在都市里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情景,节味儿也变淡了。”杨虹说。
过节方式的纠结:小聚与盛宴
广州一家公司的公关经理李女士,计划先坐高铁回湖南老家陪父母,12号晚上再赶回广州跟老公一起吃晚饭。“十几年没跟父母一起过中秋节了,虽然有点折腾,但回家心切,非常挂念他们。”李女士说。
“中秋是一个让我感到亲切的传统节日,不像春节那样大摆排场,全家聚会,只想跟身边最亲密的家人一起度过。”李女士说,不同阶段,过节感受也不同,二人世界的浪漫,一家三口的甜蜜快乐,现在吃着爸妈做的饭菜,像是回到了小时候,有种很温馨的感觉。
中秋节也有让李女士烦恼的地方。中秋节前夕,李女士代表公司向所有重要客户和有关单位送上礼品。“选礼品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既不能太贵,还要让对方喜欢,特别是不能让对方看不上眼,很多传统节日变成了送礼节,让人很累。”李女士说。
对喜得千金的“80后”广州小伙关健来说,今年是生下女儿后过的第一个中秋节,两家老人将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由于平时工作太忙,关健和妻子决定中秋不出去旅游,陪家人一起过节,好好弥补一下亲情的“欠账”。
“现代人把过中秋等同于吃月饼,把传统节日简单化、物质化了,还有人把中秋节变成请客送礼的节日。我宁愿只跟家人小聚,而不是跟朋友欢聚的盛宴。”关健说。
让亲情引领中秋节回归
近年来,寻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填补现代人的精神需求,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惠芳认为,国家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增加为法定假日,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为远离家乡的“都市外乡人”传递亲情、寻找归属感提供了空间。
李惠芳说,中秋节起源于秋祀,是瓜果成熟,回报土地的节日。在这一天祈祷家人团圆、生活美满,是中秋节最主要的文化符码。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小城市迁移到大城市,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由于无法兼顾工作、生活,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少,回归精神家园的期盼越来越强烈。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叶春生说,虽然高楼大厦、时空距离打破了传统节日的亲切感,但异乡游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家人沟通交流,有条件的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没条件的哪怕打个电话、发个邮件、送个小礼物都是交流感情的方式。
在广州的许多社区,中秋联谊会渐渐兴起,街坊邻里搭台唱戏、网友驴友结伴赏月……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参加。“传统节日本来就是伴随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出现的,只要心中怀着一份牵挂,亲情会让中秋的节味儿变得更加浓郁。”李惠芳说。